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的其他作品
mk-logo
专栏
越界与想象:<br>反思民办媒体教育与社会变迁(下)

作者:傅向红、李永杰

(续昨日 上篇

媒体系、公民社会与威权国家

上一部分的讨论可以看出媒体系与业界的关系紧张,乃媒体系办学的第一个外在压力。源于社会运动及华教背景,新院难免与国家(state)有冲突和摩擦,这是媒体系面对的第二个结构压力。

国家的身份和功能是多重的。一方面它构成了学术鉴定机关,为大专教育把关;另外一方面,执政党团藉由各种国家法令,对新闻业和媒体业设下许多限制,防堵新闻界对其合法性提出质疑。 (见图2)

图2:民办教育、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冲突。

过去,董教总和国家常年有冲突,主要展现在华小和独中教育的课题上,华教运动向国家争取更多的文化、母语教育自主权,并持续监督国家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问题。新纪元学院成立后,曾经有人认为华社创办大学,要有创办独中的勇气,不必迎合国家标准。这方面的论者认为,提升教学品质和成果,让口碑擦亮新院的招牌,不必看国家脸色。

但旅台知识分子曾庆豹(1996)在十多前曾经提醒,过度吹嘘和歌颂华教斗争和独中办学的正当性是取得外国承认,会形成“反效果”,无意中把本国政府不承认独中文凭变得“合理”。

相较于华小和独中的历史,华教的大专办学经验才刚满十年。且不同于华小和独中,私立大专教育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私立民办大学固然有其非营利特色,但是如何在大专教育市场中站稳,不仅考验华教团体的办学热诚,还考验民办教育团队的学术认知、教育专业、经营策略和行政能力。如何取得国家高教认证又不失民办教育的理念和特色?如何让民办教育的学术表现受学术社群认可?如何突破资源困境让行政更有效率?如何能在高度科层化的日常技术工作中突围,让组织的能动性不会陷入反射式回应?这些问题对90年代迈入新局势以后的华教团体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和挑战。

除了在申请经营证照和个别课程证照上,国家与私营教育有互动外,民办教育与国家的另一个冲突,在教学语言的限制和教学内容的干预上。这种限制,充分体现了威权国家意欲控制思想,把教育当成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

面对国家垄断高等教育部的行政权力,华教运动的力量虽小,但这正是华教可以着力、必须努力经营的一点。最近几年,非政府组织之间常有合作,华教团体若学习并参与类似的合作,将可以扩大公民社会的空间,壮大民主的力量。

公民社会发言的其中一个管道,正是媒体。近年财团与执政精英联手控制媒体,逐步边缘化、淡化华教课题。华教团体和新院若要在各种国家权力下突围,更须主动关心其他非政府组织提出的“资讯自由法令”,同时了解现存各种限制新闻自由的法令对华教运动的影响。

过去几年,媒体系在论述上致力解构政治力和财团垄断媒体的局面,一方面符合民主教育的原则,另外一方面则有助于扩大华教团体的发言空间。例如2001年5月28日执政党收购南洋报业、2005年哗FM停播、2006年马华脱售南洋报业予星洲集团等事件中,媒体系老师比较国内外的报业制度、广电法令、频道分配等,就是这方面的努力。至此,可以看出媒体系与国家的另外一个冲突,在于对国家权威和各种媒体政策及法令提出质疑。

除此之外,媒体系在技术实验的教学上,也可以尝试突破现有的媒体垄断局面,提供公民社会新的传播技术与沟通平台。2005年媒体系成立自愿新闻录影队,鼓励学生实地拍摄重大新闻事件,包括马华党选、白小保校运动、中国报两名高层主管因裸蹲案辞职事件、反燃油涨价、反大道涨价、加影老店火灾、黄明志事件、声援缅甸人民烛光会、双溪毛糯麻风病拆迁、律师公会公正行等课题;2006年,该系实验更多影像计划,自设网络影像新闻部落格“没大媒小”(http://necmdmx.blogspot.com ),上载师生影像作品,同时推动一项试验性的时事清谈节目“你有你讲”。这些试验一方面可以视为试探网络节目、清谈节目深度和形式的可能性,另外一方面其实就是在开创新的媒体空间。

自立媒体、开创自身平台,可以成为华教团体和民办教育突破主流媒体屏障的出路。

结语

曾有论者认为,华教虽源于社会运动,根植于社区,但所谓社区活动和运动,应该“超越政治”。这种“超越政治”的社区观点,落实在日常操作上,把打造社区限于文化、艺术一类的活动,把“社区”化约成零碎的、感性的、温馨的文艺活动,实为“去政治化”。藉文艺活动来凸显华教文化净土、文化自主的做法,吊诡地落入了马来西亚执政党团在政治上长期打压华教、排挤非土著及其文化的议程。

从华教的发展史来看,华教运动的起落、华教社群的兴衰从来不可能、也不应该去政治化。华教根植的社区不仅仅由文艺活动组成,它的发展向来都是国家政治力高度干预的场域,它的形成是由中文社群回应国家政策、结构、制度而产生。华教若逃离政治,等于远离民主,等于逃离它发源的根基。

源于华教运动,并继承民权斗争的传统,媒体系的正当性和进步性也自然无法置外于国家和社会,更无法脱离民主化运动而生存。它跟国家、媒体业的紧张关系,一方面是压力的来源,一方面也是促其反思如何维持进步性的动力。

参考资料:

曾庆豹“华教运动,动或不动?——谈董、教总的边缘化”,原载于1996年4月21日南洋商报C3页。

林开忠(1999)《建构中的“华人文化”:族群属性、国家与华教运动》,吉隆坡:华研。

冯建三(2006)“试论新闻传播教育学术正当性的建立:记者养成与媒介素养教育”,刊于2006年4月号《教育研究资料与研究讯双月刊》。

编按:傅向红是“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委员,李永杰是异议纪录片工作者。 本文同时在《当今大马》、《光华日报》及《独立新闻在线》发表。

关注《当今大马》WhatsApp频道 随时接收新闻推送。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