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型中学过去自比“弃婴”,申诉政府在拨款、资助及委任华文师资方面不予重视。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国民型中学需通过筹款,自行负担至少41%的学校教育经费,且华文师资依旧不足。
国民型中学主事者近年疾呼华社关注学校状况,并呼吁将“国民型中学”改称为“华中”。
华中发展理事会、华中校长理事会以及马来西亚行动方略联盟改制中学发展委员会(GBM)今早于隆雪华堂发表“2017年国民型中学调查报告”。
该报告涵盖五大主题,即(1)学校基本资料(2)校长和副校长(3)拨款、资助及筹款(4)中华特征(5)发展计划和挑战。
该报告于2017年年尾进行,对象涉及全国81间国民型中学。
在拨款、资助及筹款一项中,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对国民型中学的拨款数目为1787万3581.52令吉,与2012年的1478万226.29令吉相比确实有所增加。
虽然如此,2016年与2012年的政府拨款分别只占全部资助的25.74%与51.81%,其余资金来源仍由学校董事会、家教协会、校友会三机构与社区资助。
仅52所获水电费津贴
此外,华中理事会执行秘书王文坂透露,全国81所国民型中学中,29所水电费与公共设施费用已由教育部承担,还有52所国民型中学水电费只获政府津贴,因为这52所的建筑物校地属董事会所有。
上述三组织在2018年10月针对上述52间学校进行调查,当中46所回应称,其实政府只须再多拨出350万,便可解决上述52间学校的水电费问题。
“……多350万,因为目前他们(政府)有津贴5000令吉一间学校。所以扣除那5000令吉,他只要增加多350万,就可以替这52间华中还电费。”
“我们促请新政府以新思维,纠正前朝政府在公共设施费用方面,对这52所华中不平等的对待。”
华文师资不足最严峻
调查报告指出,认为华裔师资兼华文师资不足,乃国民型中学最严峻的挑战。
根据报告的华裔教师百分比分布显示,年资31-40的老师所占百分比最高,即74.16%;而年资1-5年的老师所占百分比最少,仅22.17%。
这反映华裔教师青黄不接,越来越少华裔老师在国民型中学执教。
此外,2017年时,81所调查对象中有9所没有填写校长资料,另2所校长一职悬空。
简言之,当时共有11间国民型中学面对“校长荒”的问题。不仅如此,拥有华文资格的副校长及符合校长人选的副校长比例为183:22,显示校长人选亦面对断层问题。
吁降低委任校长条件
针对上述问题,上述三组织透过月前国家教育政策检讨委员会(JKDPN)的网上问卷,向教育部提呈7项建议,包括降低国民型中学校长的委任条件,以及提高校长与副校长的薪资。
王文坂指,校长委任的程序很严格,门槛高,即便人选符合各种条件,也还要再通过面试。
“在委任校长方面,现在他(教育部)需要这个NPQEL, 校长专业文凭。你只要看这个数据(报告)啊,行政与课程副校长才14个。现在要做校长要一步步上,要(从)学生事务部副校长到行政课程副校长,才可以做校长……我们建议政府回去旧的制度——要委任校长,不用再有那个NPQEL——他们做了校长才去上校长课程。”
“另外一个就是政府公务员的薪金制。普通老师的薪金可以达到DG54(RM 6080-RM13144),跟校长一样的等级,所以我们的网上建议书有建议把那个副校长的薪金提高至DG56,校长的薪金提高至DG58。要不然,普通老师薪金可以达到DG54,校长也是DG54,谁要去当校长?”
行动方略联盟副主席周世扬补充:“我们不反对他(教育部)的专业化,但是当面对问题的时候(国民型中学的特别情况),应该比较弹性。”
询及会否考虑私立大专的中文系毕业生以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周世扬表示会与政府继续争取与更进上述诸建议。
学校英语使用率增加
报告的“中华特征”指国民型中学维持以华语作教学媒介语的特征。这一项目中涵盖几个指标,包括华文课节数分析、校园用语、学校是否规定华文为必修课以及学生是否报考SPM华文。
根据报告结果,国民型中学的校园用语开始有三语或双语的转向。报告显示,三语并用的学校占38所,仅以中文为用语的则有25所。
与2012年相比,英语的使用率明显增加,方言使用在北马与霹雳国民型中学里也占一定比例。
每周至少五节华文课
虽然校园内各种场域与活动有双语或三语倾向,惟中文依旧是国民型中学的主要用语。
国民型中学董家教机构一般认为,国民型中学每周至少须上5节华文课。
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校都有每周5节以上的华文课,只有4间学校的华文课少过每周5节的标准。
这次报告中,上述三组织亦留意到非华裔生的SPM华文报考率。截止2017年,74所样本里共有92.83%的华裔生报考SPM华文,后者仅有22.88%。惟霹雳的国民型中学却有高达8成左右的非华裔生报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