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美国《华盛顿邮报》在代号“深喉”的线人协助下,揭露水门事件,最终迫使尼克松总统黯然下台。
而在马来西亚,史上最大宗的政治丑闻一马公司案,也是由一名告密者爆料给《华尔街日报》,再经这家美国老牌报章追查,才得以浮现在世人眼前。
《华尔街日报》记者汤姆莱特(Tom Wright)与布拉利霍普(Bradley Hope)在新书《鲸吞亿万》中,也以“深喉”来形容这名告密者。
然而,美国版与大马版“深喉”却大相径庭,后者居心叵测而不可信,试图混淆视线,掩盖真相。
送上文件试图误导
根据《鲸吞亿万》所载,此人虽然熟知内情,还把一份文件交给《华尔街日报》,但他这么做只是存心误导。
两名记者在《鲸吞亿万》中透露,他们是在追查一马公司与阿布扎比的主权基金国际石油投资公司(IPIC)的联营交易时,接触到这名“深喉”。
“在这段期间,我们找到一个关键的‘深喉’告密者。《华尔街日报》内部称之‘大马消息’(Malaysian Source),简称为MS。”
“此人熟悉每一项内情,但因为个人涉及其中,他存心误导我们。此人传送一份文件给《华尔街日报》,似乎要显示一马公司确实把14亿美元汇入IPIC子公司阿尔巴(Aabar Investment PJS)。”
“MS希望我们照单全收,不再追究此事。”
不过,两名记者并未上当。
揪出“冒牌阿尔巴”
莱特与霍普指出,虽然“MS”存心误导,但文件却是货真价实,仔细阅读就不难发现,所谓收到钱的“阿尔巴公司”,其实并非IPIC的子公司,反而是一家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的冒牌空壳公司。
这家冒牌空壳公司全名“Aabar Investments PJS Ltd”,由时任IPIC董事经理卡迪(Khadem Al Qubaisi)与时任阿尔巴执行长莫哈末巴达维(Mohamed Badawy Al Husseiny)所掌控。
“我们搜寻岸外公司资料库,并把资讯拿给阿布扎比政府的消息人士核实,结果他们证实,IPIC及阿尔巴都不控制这家公司。”
两名作者在《鲸吞亿万》中写道,MS原本有意误导《华尔街日报》,但偷鸡不着蚀把米,反而让《华尔街日报》掌握线索,攀藤摸瓜地揪出这家冒牌阿尔巴公司。
他们形容,这种利用冒牌空壳公司偷钱的做法,正是富豪刘特佐的招牌式手法。
“之后,我们致函(时任首相)纳吉,引述阿布扎比调查人员的说法,询问为何IPIC没有获得一马公司所称的汇款。”
刘特佐促“策略连贯”
莱特与霍普指出,《华尔街日报》不断挖掘内幕,引发刘特佐的忧虑。
他们续称,刘特佐甚至将《华尔街日报》对纳吉所的诘问,以笔名方式电邮给两名亲信,即阿联酋驻美大使尤司夫奥欧泰巴(Yousef Al Otaiba)和穆巴达拉发展公司(Mubadala Development Co)执行长穆巴拉克(Al Mubarak)。
“刘特佐在电邮写明:‘马来西亚十分关注此事,还要确保策略连贯。’”
《鲸吞亿万》指出,在IPIC失踪款项报道出街后,时任一马公司总裁阿鲁甘达、首相办公室公关史塔登(Paul Stadlen)、一马公司职员阿里夫(Arif Shah)等人开始攻击《华尔街日报》不可信,还质疑该报遭人利用以推翻纳吉。
不过,莱特与霍普说,即便可能面对大量法律诉讼,《华尔街日报》继续追查,还持续掌握大批文件,包括一马公司董事局会议记录、总稽查司一马公司案草稿、刘特佐与AmBank同谋卓安娜余(Joanne Yu)的黑莓通讯记录等。
计划失败断绝联系
他们声称,当中一些文件是由MS发给他们。
“其中一些文件来自MS,他想要展示,这项计划获得纳吉、(纳吉夫人)罗斯玛及卡迪的支持。”
然而,《华尔街日报》继续追查内情,并发布了一篇详尽报道,揭露刘特佐如何涉及纳吉的秘密账户,乃至在一马公司幕后操盘。
“这报道出街后,我们的秘密线人MS就终止了一切通讯。MS知道,要影响我们的报道没那么容易。”
无论如何,刘特佐坚持自己的清白,同时指控受到政治打压。
《鲸吞亿万》全名为《鲸吞亿万:华尔街、好莱坞及全球受骗记》,书厚379页,其中揭露刘特佐、纳吉等一马公司案内情。
此书已在美国纽约推介,并在马来西亚卖断市。莱特将在下周二(25日)来马,于下午5点半在吉隆坡的纪伊国屋书局(Kinokuniya)推介这本新书。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