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长马智礼宣布检讨前朝政府的“10+6”华小计划,引起民间团体不同看法。董总支持检讨原有的增迁华小计划;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华理会)则认为,不该拖延建造已批准的新华小。
董总今天发文告说,国阵政府批准的16所增迁华小,其选址的标准和原则,确实是颇令人费解。
“许多面临学生爆满之患的地区,在争取经年都没被纳入16所增迁的华小名单。反而,有些获得圈点增建的地点却是有待开发的新发展区。这无疑是未应当前急迫需求的教育原则,择地增迁校。”
董总指出,一些增迁的华小选址确实令人诟病,包括:有者是人烟稀少的新住宅发展区(如雪州依约的李莱生华小),或附近已有数所约400至600名学生的华小(如森州的哥打斯里莪玛士),因此不排除偏向选票政治的考虑。
促按需求制度化建校
尽管如此,董总促请,政府重新检讨有关增迁华小计划的同時,能够兑现竞选宣言,落实公平对待各源流学校的政策。
“政府在处理各源流学校增迁课题时,应一视同仁和平等对待,根据教育需求原则,制订相关政策。”
董总要求,政府比照增建国小的方式,制度化增建足够的其他源流小学,并由政府承担全部经费和土地。
“另外,政府需明文规定分配学校保留地给各源流小学,按照社区学校规划原理、人口结构和各源流教育需求,制订增建各源流学校的标准,并纳入教育部及房屋和地方政府部城乡规划局的学校规划指南,然后发通令给相关政府部门,有效兴建各源流学校。”
无人质疑校址的选择
另一方面,华理会主席王鸿财发文告批评,教长的宣布过于草率,因为许多新兴城镇一向来都面对华小学额不足或学生爆满的现象,雪柔两地的新发展城市尤其普遍。
“许多家长因住家附近的华小学额不足,需把孩子送到较远地区的华小就读,而引起不便和造成生活上安排的困扰。因此,在人口密集的城镇增建华小一直以来就是华教团体及华设的要求。”
他说,前朝政府此前宣布批准10所新增华小及6所搬迁华小的做法,普遍受到华社的欢迎,未见任何团体或个人质疑哪一所学校的批准或校址的选择。
“这20年来,除了10+6所的学校,共有17所新增华小被批准建立。17所学校现都在该区成为大型华小,为当地提供超过1000个学额,而为华教带来正面的成果和解决孩子寻求适当教育的需求。”
促指出何谓政治动机
王鸿财指出,10+6所学校的选址曾跟当地教师公会、董联会、华小发展工委会等教育组织讨论,并按照当地人口需求以及未来10年发展来考虑。因此,教育部不应该把新建华小的课题政治化,而影响学校的建设进程。
而且,他说,大部分校地均由发展商捐献,部分建筑费也由发展商承担。因此,因经费考量而检讨建校的说法不成立。
他认为,教长若指8所新增华小的批准具有政治动机而需被检讨,则需明确指出何谓政治动机,以及是基于哪些数据和报告做出这项指责。
“这是否意味,这8所学校的校址没有华小学额的需求,又或者是这些学校的批准过程存在滥权舞弊的现象?”
需未雨绸缪预先规划
无论如何,王鸿财提醒,一所新学校从申请准证到委派师资可能需数年,甚至整十年的时间来完成。因此,在新兴城镇建立新学校,能马上为迁入的居民提供华小学额。
“如万挠的爱美乐华小,因为当地的物业发展蓬勃,教育部在2010年批准这所新华小的建立。在2013年正式开课时,学生有400位左右,现在学生人数已过千人。”
他说,教部需按照城市的发展及未来人口的增加预先规划,不是在学额不足后才计划兴建华小。比如,雪州蒲种地区之前整十年面对华小学额不足,造成许多家长需半夜排队争取华小学额的痛苦经历。
“前朝在许多华小及华教的课题上一直为华社诟病,当中除了资源的分配,师资的问题,最受华社关注的就是人口密集地区华小学额不足及学生爆满的问题。这也是现任政府对前任政府大力批评的课题。”
“因此,华社在过去的大选中给予新政府近95%的支持率,就是希望新政府有新气象,能够给各母语教育更为公平公正及开放的发展。因此,希望新任副教长下周一上任后,能够就此事与教长讨论,让全部10+6华小顺利动工和如期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