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拿印度来说吧,经过二十年的经营,印度目前是资讯工程(IT)、软件开发和资讯服务外包(Outsourcing)的领先者。这些领域形成了每年销售收入300亿美元、其中出口230亿美元的服务外包产业。印度承接全球65%的软件外包市场业务和46%的其他服务外包市场业务,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提供服务外包的国家。
作为第三世界的国家,印度到底以什么竞争能力来超越其他国家?为什么德国人和法国人都要外包他们的软件开发给不懂他们母语的印度人?印度,趋于国内太多种族,只有以英文来统一教学。和印度背景一般的菲律宾也开始崛起分享外包市场业务这块蛋糕。
拿E=mc^2就读的新加坡来说,他们不是从小学就以英文作为数理教学语言吗?E=mc^2在他的文章中认为以英文作为数理媒介语言,“17年后你会发现大马会有越来越多数理不好的青年”。很讽刺地,E=mc^2深造的国家却已经在小学实行英文为教学语言好像有30多年了。新加坡小学,除了母语,全部以英文为媒介语。按E=mc^2的逻辑,新加坡政府早就应该发觉“越来越多数理不好的青年”,怎么新加坡政府不更正英语为小学数理媒介语言的“错误”政策,却开始建立南洋理工大学和一系列的理工学院?而E=mc^2又偏偏要到一个“越来越多数理不好的青年”的地方升学?
E=mc^2的〈 还我们孩子一个童年吧——回应“实事求是” 〉一文又“必须强调,小学数理英文化,只会造成国家数理退步,到时别说处理文件,科学,工作你都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呢?”,这可让我感触到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太注重母语和中华文化反而会造成种族沙文主义。E=mc^2身在新加坡,本来可以看到新加坡的教育政策为他们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可是,E=mc^2只看到如他在〈 何必为工作而数典忘祖?——回应未来人 〉一文中所提到的“那些从小受英文教育的新加坡同学,他们几乎是快要忘记了华人的文化。” E=mc^2却看不到为何新加坡这小小国家在许多方面反而领先马来西亚,而多少大马精英却因为工作机会和科技水平而落户新加坡。同样的,如果E=mc^2以这种角度来看新加坡,他就看不到印度或菲律宾这些和马来西亚同属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政策和经济效益,当然更看不出德国、中国、日本的母语人口比例。
E=mc^2提到“我们的教育部准备好了吗?我们的数理老师准备好了吗?我们的一年级学童有那种英文基础学习吗?”。我认为每一个变革都有痛苦的经验。如果教育部和数理老师没准备就绪,那他们要更加努力,我们必须要求政府纠正。不错,在吉隆坡的小孩确实是有更多机会接触英文。可是,以另一种角度来看,为什么要将吉隆坡以外的小孩排除在外?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英文的角色不再是不是本身母语的问题,而是在全球经济主流内或外的问题。
不错,华小比较国小多了一个中文课,我们的孩子每星期比国小的学生上多8到9节的中文课,课程表本来已经排到满满了,E=mc^2问,我们的孩子还有所谓的童年吗?其实,我的孩子在华小,作为一个父亲,我不觉得那是英文教数理造成的问题。我的童年是除了上学就是捕捉打架鱼和麻雀、爬椰树、踏脚车渡过的。可是,我会要我的孩子有同样的童年吗?我不会,因为时代不一样了。我的孩子将来必须和俄罗斯、中国、越南、巴西、捷克、波兰、匈牙利和无数发展中国家的孩子竞争。我们的童年是除了上学就是“捕捉打架鱼和麻雀、爬椰树、踏脚车”,所以我们的国家今天就输给新加坡、台湾和韩国。如果我们的孩子也要“捕捉打架鱼和麻雀、爬椰树、踏脚车”,将来他们就输给越南、巴西、捷克、波兰、匈牙利,甚至是菲律宾。
顺便回应E=mc^2在〈何必为工作而数典忘祖?——回应未来人〉提到的中国华夏5千年历史。我是国民型中学的,可是我不觉得我的中华文化和历史逊色于纯中文教育者。我的办公室就有3个独中生,拿一些例子来说,我知道《星洲日报》的刊头是蒋介石题写的,我知道余仁生东主的堂弟是黄花冈72烈士之一,我甚至知道满清末年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是槟城人。我能将中国各朝代从春秋、战国到清朝一一例来,可是这三位独中生却没法。我到北京出差,当地朋友带我去国子监,我看得懂繁体古文而他一个道地北京人却只看简体字和一些繁体字。这能证明什么吗?这只证明文化历史是个人兴趣,和教育政策完全没有关系。
我支持未来人的观点,我相信大多数沉默的人都有同样观点。如果英文作为数理媒介语言造成一些问题,政府就该纠正问题而不是取消这个政策。对于反对这个政策的人,更该理性的看待国家未来的竞争力。中国市场虽然大,可是8百万华人人口不是每个人都是作生意。更何况,全世界的市场任何时候都是大过中国市场,印度人看得到的,我们也必须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