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主任潘碧华在社交媒体贴文,控诉中学华文班的种种惨况后, 获得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的及时回应。副部长能对来自华社的控诉给予及时回应,可看出他对华文班课题的关注。只是控诉与回应却不在同一个频道上,笔者是这样认为的。
原因是潘主任讲的是中学华文班的当下的窘境,副部长回应的却是未来的愿景。我们不能期待今年将毕业的33名马大教育文凭课程(中文系)的学生和即将增加的苏丹伊德里斯师训大学中文教育系来立刻解决当下师资不足的问题。为未来做好准备是正确的做法,但是解决当下的问题不是更迫切吗?因此笔者尝试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角度来对当下中学华文班问题提个看法。
在苏丹伊德里斯师训大学为开办中文教育系前,中学华文师资来源有五:
师训学院中学华文组的学员;
马大中文系毕业生,毕业后继续修马大教育文凭课程(diploma pendidiakan)或师训学院开办的学士后师训课程(KPLI);
- ADS
考获学士学位的华小教师;
愿意教中学华文的华裔教师;
华文母语班(POL)。
虽然有这五个管道,但中学华文班数十年来仍是面对着师资短缺的问题。
随着师训学院只集中培训小学教师,师训学院这个管道关闭了;马大教育文凭课程(刚重启,但收费很高,没有录取保证)和师训学院开办的学士后师训课程也停止开办;现在小学教师都是学士资格,直接改变过去学士资格的教师必须调派中学的情况,因此“考获学士学位的华小教师”这个管道也没有了;中学华裔教师买少见少,连华中都难以寻找谙华语行政人员,因此“愿意教中学华文的华裔教师”这个管道也没了;开办华文母语班(POL)面对资金问题而困难重重。
当下的中学华文师资是靠现有的教师(不少是年近退休的教师)及杯水车薪的苏丹伊德里斯师训大学中文教育系毕业生苦苦支撑着而已。如何解决当下师资才是副部长必须关注的,是当下,当下,当下!
虽然现有聘请临教这个解方,但是这个方式是不稳定的:一是临教人选的更迭,二是临教拨款不足。这导致师资如KitKat饼干广告说的,“时有时无”(now you see, now you don’t)——学生成了受害者。
在缺乏师资的前提下,再多的激励也无法吸引学生报考华文。重开假期学士后师训课程(KPLI)才是当下教育部必须做的事。唯有如此,当下的华文班才有符合资格的华文老师,也让临教们可以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修读师训课程后成为正式的中学华文教师,可谓一举两得。除此之外,副教育部长也有必要确保拥有华文标签的教师都被安排教授华文——毕竟,华文教师被派去教导其他科目是常有的事——唯有这样才能减少华文师资的错配。
除了师资,中学华文班数十年如一日地面对课室、上课时段的困扰。
上课必须有合适的课室是教育部的责任。偏偏许多中学华文班就面对游牧似的教室安排,就是哪个课室空着就去那里。今天不知明天事的安排,不但是让教师受累,试问学生还能专心上课吗?这种情况在国中不是特例,而是惯例,这才糟糕。
再来就是华文课的上课时间,教育部必须强制华文课列入正课。一来,让学生在上中学后能在正规的时间内学习华文,课外华文课也剥夺学生的课余时间。二来,也避免华文教师过于劳累。如果华文课在课外,华文教师就无法避免必须在课余时间留校上课,而校方看到华文教师课内课少,那么安排他们代课成了合理的安排。如此一来,试问华文教师要在何时备课?批改作业?或休息?
为了解决华文班的问题, 教育部当年在各州委任了一位助理局长级的华文科督学来负责协调。多年过去了,如今情况依旧,这个职位似乎无法有效地发挥当初所给予的期望。这不怪督学,他们也受限于本职和学校校长的权限。
在其位,谋其职。 笔者肯定副教育部长的用心。如何善用华文督学协调和帮助华文教师解困就有劳副部长。只是想说的,中学华文班不单单面对师资问题,上课时间和地点都在在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士气。要老师劳心把书教好,又要老师劳力去解决上课时间和地点,这也叫教华文太沉重了。只要副部长能为中学华文班争取到合理的对待,华社必为副部长的后盾。
副部长加油!
陈树楷,玻璃市亚娄华益华小董事部财政、玻璃市董联会理事。
本文内容是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今大马》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