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不平静,牵动了全球的脉搏及关注。电视播放着港人游行示威的画面,我拿着橙子,看着英国国旗在昔日的殖民港土上空飘扬,有感的说了一句:“这些香港人骨子裡不认自己是中国人,马来西亚却有些人自称是中国人,真讽刺!”
未料母亲却回道:“是这样的,我们年幼时都是叫‘唐人’,中国成立后才有‘中国人’的称呼,但不会说自己是华人。华人或华裔是近后代才有的称呼。”
我剥着橙子皮,思考着这身份认同的问题,如果我们大马华人只以国籍的角度思考,便只会把“中国人”当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却忽略了“中国人”背后所承载的民族、语言、历史、文化、乡情等元素,单一的思维模式便显得太过于狭隘及空泛。
“中国人”代表的不只是生活在中国政治领土内的国民,更为广义的是泛指口说中国话(汉语)的炎黄子孙身上承载的文化及民族特质,且是跨地域、时空、国度的种族身份。
当“中国人”移居海外,无论是中华民国(台湾)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大陆),皆惯称海外“中国人”为侨民或华侨。甭管外人称大马华人为何,如今的大马华人接受了华人或华裔的在地种族身份,也甚少再以华侨自居。虽然有些老一辈的大马华人仍会自称中国人或华侨,但本质上便已与中国的公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身份概念,便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最近,有位大马华人在中国选秀活动上自认中国是她的“祖国”,却引起了部分大马华人的批评,认为她的祖国是马来西亚,而非她祖先的祖国─中国。“祖国”及“中国人”代表的是大马华人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及祖宗所属国度的情怀,实无对错之分,只是彼等对相关词汇诠释认知之不同而已。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大马华社更长期维护本身“祖国”的文化及情感,一些乡属、籍贯、宗亲会都极力保留各自的文化及方言,甚至一贯的敬称中国为祖国,常组织回“祖国”寻根,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两国国民正常的乡情文化交流,并无不妥。
近期适逢台湾总统选举潮,国民党的候选人要海外200多万侨胞全面动员,并且呼喊着,“保护中华民国,不分海内外,人人有责。”
“侨胞”是谁?记得在台湾陈水扁主政时代更提出侨民三等论中,哪些数以万计的大马侨生,都被纳入他们台湾的二等侨民裡,无可避免的,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他们登计在冊的海外侨胞。大马侨生只是留个学,可能稀里糊涂的被纳入现今台湾号称的200万侨胞之列而不自知。
握在手中的橙子,想起“南橘北枳”这成话,《晏子春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来自中国的华侨南迁马来西亚,经过了百年的生根发芽,如今的大马华人虽与中国人、港台澳的华人血源相近,但除国籍上的根本差异外,彼此之间的习性及特质已有所不同,发展出本身的南洋华人特色,水土异也!
“中国人”、“祖国”、“侨胞”的各自表述虽然在民族及文化层次上并无大碍,但大马华人委实不应以某种身份过度介入大中华地区统独纷争,进一步撕裂大马华社的团结及情感。“中华胶”及“慕洋犬”更不应成为大马华人对立鲜明的大中华地区政治意识形态的身份标签,马来西亚是我们的国家,中国及台湾都是外国,还是多关心国內事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