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之力】
马华社会在1980年代曾有一波“文化热”,当时各地华团发起华人文化运动,以回应1969年513事件之后的局面。
513事件是我国重要的历史分水岭,在那之后右翼马来民族主义势力把持朝政,加强了对国家议程的控制,推行土著主义政策,深刻地影响非马来人在政经文教各领域的权益。为了应对这个变局,识者开始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力图突破困境。
1983年,全国各大华团在槟城召开历史性的“华人文化大会”,拟定并通过《国家文化备忘录》。嗣后又陆续发表很多宣言,如1985年《全国华团联合宣言》、1997年《全国华团文化工作总纲领》、《马华知识界文化宣言》等。
“文化热”期间,华团举办了很多的文化活动,一些甚至延续至今不曾中断,例如定期由各州轮办的全国华人文化节。另外,知识分子也热烈参与马华文化课题的讨论,80年代初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出版《文道》月刊,刊登了许多优秀文章,除了有史料文献的整理、针砭时政的评论,也有好一些带有启蒙主义色彩,从普遍价值框架下思考马华文化的处境、命运与可能性的思想文章。
上述群众性、持续性,由民间华团、商会、知识分子,乃至政党参与与推广文化的现象,就是所谓的华人文化运动。
文化运动的高峰时期是在80、90年代。进入千禧年之后,尽管由其所种下的文化幼苗逐渐开花结果——例如华团民办图书馆和文物馆、文物保育意识等,其构想源头都可溯及80年代——但是,整体来说,其势头似乎开始下滑。
势头下滑表现在几方面。首先,随着90年代全球化的到来、中国的崛起、政府的小开放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华人文化运动的主要推手华团逐渐褪去进步的面向,或转而拥抱威权不再制衡权力,或回归传统的联谊与互助团体本色,又或重新唤起中国魂而迷失自我。
另一方面,“马华文化”这个概念的讨论热度也慢慢退去,论者往往把它视为一个指涉华人文化特色的一般概念,而非一套带有启蒙理想的思想论述。
迄至90年代末,国内民主化浪潮风卷云涌,华团虽然没有在这场变革运动中缺席,却未能扮演积极的领导角色。诚然,并非所有华团都是如此,仍有少数走得前卫的组织勇于突破传统框架。2008年政治海啸之后,隆雪华堂妇女组就走出原本的舒适圈,关怀民主化、原住民、性少数等尖锐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