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筑梦】
摊开马来西亚的地图,映入眼帘的就是许许多多曲折的行政界线,这些界线看似不规则,但每一条界线的背后都有他的故事。威省和霹雳之间一条不寻常的直线便是1874年《邦咯条约》的结果。
本期专栏就来探讨这条被“顺便”纳入《邦咯条约》,而定界至今的界线。
不寻常的直线
摊开地图,许多政治界线都是依据自然物作为画界依据,特别是河流与山脉,像是柏南河(Sungai Bernam)分隔了雪兰莪和霹雳;中央山脉的山脊线分隔了部分的彭亨和雪兰莪。
但若将视点聚焦在威省及霹雳交界时,会发现一条相当笔直的界线:原本作为霹雳和吉打界线的吉辇河,在延伸至巴里文打(Parit Buntar)之后,就脱离河流,以异常笔直的姿态往西南方向对切至海岸,反而不以河流划界。
这种不寻常的划界方式,令笔者联想起欧洲殖民者在非洲依照经纬线笔直划分国界的例子。事实上,霹雳和威省之间这条约10公里的直线,是1874年《邦咯条约》签订前后,经过系列政治角力而促成的结果。
吉辇:三不管的边区
本文要讨论的界线位在霹雳北部沿海地区的吉辇(Krian),该区以吉辇河(Sungai Krian)为名,是吉辇河的冲积平原,因此广义上包含吉辇河两侧的地区,这里百年来都是重要的稻米产区。现今,吉辇河的出海口位在槟城境内,而该冲积平原也横跨霹雳和吉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