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的其他作品

【无关养生】

卫生部今年6月在国会提呈卫生白皮书,其中主要项目是医疗融资改革——能否维持收支平衡,将决定医疗体系是否得以永续。

以全民分担财务风险为目标,白皮书勾勒出的医疗融资架构,主要是由政府拨款和全民缴纳健保费撑起,预付医疗费将会是未来模式。理想情况下,公众在使用医疗服务时,无需或只需支付象征式的小数额费用。

白皮书没有说明具体的执行细节,却有提到医疗改革的其中一项策略,是确保良好及高效的医疗支出(ensuring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healthcare spending)。

国内现行双轨制医疗体系:私立医疗主要是使用者自掏腰包(out-of-pocket),另有小部分患者通过医疗保险付费;公立医疗则由国家税收大幅度补贴,民众只付小笔医疗费用。

根据白皮书,未来透过各个管道筹获的医疗资金,将统一于专门卫生基金(dedicated health fund),交由特别成立的机构管理。机构和基金不以盈利为目标,致力以合理价格为人民购买所需医疗照护。医疗体系改革后,公众的健康照护将由单一付费机构负责医疗费用。

在现今框架里,私立医疗支出主要是论量计酬(fee-for-service),也就是进行多少医疗程序就收费多少。如此情况下,医疗提供者(医生、医疗机构、医药产业)有极大诱因进行过度医疗,后果是推高整体医疗费用。在患者由第三方付费(如保险)的情况下,医疗使用者无需自掏腰包付全额,医患双方皆无控制支出的诱因,过度医疗更是难以控制。

另一边厢,公立医疗支出作业主要是被动式购买(passive purchasing),机构获得预先决定的拨款数额,医疗提供者(公立诊所和医院)用所获款项决定服务范围。在此模式下进行治疗,医师往往有资源不足的局限,同时机构也会有资源错配的浪费。由于拨款一般根据历年支出记录来决定,机构也没有诱因去节省,因为支出少于拨款的后果,是来年的款项可能被削减。

过度简化来说,公立机构的医疗支出倾向制度僵化,难以随着现况所需快速变通;私立机构的医疗开支则倾向于过度医疗,导致整体医药费用高涨,造成患者因病而贫,大量患者因为无法负担而半途转诊,后果是公立机构过度拥挤,资源也更加捉襟见肘。

新架构下,专门卫生基金将成为单一付费者,向所有医疗服务提供者购买服务。概念上,这是把现有自掏腰包和被动购买两个不同模式,转换及统一为策略性购买(strategic purchasing)。

所谓的策略性购买,是配合患者需求的同时,随着医疗技术发展与时俱进,并且在维持医疗效果和效率的前提下,以最少的费用获得最大的效益。

理论当然很理想,实际上采用如此模式运行医疗体系的国家,依然面对着许多难题。


关注《当今大马》WhatsApp频道 随时接收新闻推送。

Unlocking Article
Unlocking Article
查看评论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