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筑梦】
1885年(光绪十一年)对拿律福建社群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年中秋,位在高搭(Kota)的凤山寺落成,写有“凤山寺”三个大字的庙匾正式高挂于正门之上,题字气宇非凡。
凤山寺不仅仅是当时太平福建人的信仰中心,更是整个福建社群的“公所”,地位十分重要。这一次的建庙动员许多人,在凤山寺建竣后,主事者也留下了一块珍贵的《凤山寺碑记》,这块碑文应算是拿律地区关于福建社群最早的金石资料之一,当中的芳名足以为我们填补一些关键的历史空隙。
笔者在先前的专栏文章《锡矿产业链中的拿律-槟城福建商人》曾经讨论福建人在客家锡矿产业链当中的角色,福建人在殖民时期之前便以大伯公会(建德堂)的身份进入拿律。然而在空间上,福建人在吉辇包和新吉辇矿区的人口并不多,而是在矿区外聚集,当地也形成具有商业机能市镇,即凤山寺所在的“高搭”。
高搭的地名正是由马来文“Kota”一词音译而来,为“城市”之意。内陆矿区所产的锡矿往往会运到这里集散、交易,再往沿海的港口马登(Matang)通关纳税,并输出槟城。这种空间格局的形成与福建人善于经商的族群特性相辅相成。
我们不难理解,在马来封地主时期,除了锡矿收购之外,各种服务业、商店也都集中于此,高搭可说是拿律的经济核心,在内陆两大矿区之间独领风骚。
然而,在拿律战争结束之后,其空间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改变或多或少也催生了1885年高搭凤山寺的建立。那么,1885年的太平究竟发生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