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的其他作品
mk-logo
专栏

【大专论政】

高等教育贷款乃是政府在无法提供全面免费教育的情况下所提供的折衷方案,希盟政府于其竞选宣言中也不断强调马来西亚为产油国,石油所创造的巨额财富足以提供全面性的免费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所以,希盟承诺在执政后提供全面性的免费教育,但是于2019年财政预算案中,却不见免费教育(pendidikan percuma)的字眼,反而引起了另一宗闹得沸沸扬扬的高等教育基金(PTPTN)贷款偿还争议。

在此事件中,许多不明就里的民众,甚至政治评论家都大肆批评,带起一股“大学生借钱不想还”的舆论。更有甚者把大学生的反驳妖魔化,认为政府花了大钱就培养了这等心态的大学生。假设每个家庭都有一位大学生,若把国家未来交到这等主人翁手上,国家的前途堪忧啊。

最活生生的例子就在近期,约20名大学生身穿毕业袍,头戴四方帽从马来亚大学步行8公里至国会要求政府兑现承诺的时候,网络新闻底下的评论几乎一面倒谴责大学生欠债不还。其实,社会大众对于大学生以及高教贷款的误解太深了,乃至认为大学生的诉求都是不理性和贪婪的举动。在此,我想一一点出社会大众对大学生与PTPTN的许多误解。

误解一:PTPTN只是额外零用钱

前几天,某知名电台周末论政节目请来的嘉宾评论说,政府已经为大学生负担了大部分甚至是100%的学费,所以大学生的学贷基本上就只是为了支付生活费。其实,这并不正确。根据马来亚大学入学同意书(surat tawaran kemasukan),政府负担了90%的学费,而剩下的10%是由马大生每个学期分期偿还的。其他公立大学如玻璃市大学的学生必须负担学费的15.7%,博特拉大学则是16.3%,视科目和进修时间长短而定。

一般人或许会觉得公立大学学费较为低廉,手头理应更加松动。其实,在学费较低的情况下,高教贷款总额也会相应调低,但是,大学生面对的生活压力,却是持续高涨不下。

社会学和文学相关科系一般需修读三年半或七个学期。以作者本身的社会管理科系和家庭背景为例,高教贷款每学期会发出3000令吉款项(有者只获批更低数额的贷款,约为每学期2300令吉),而作者每学期需自付大约1000令吉的学费,三年半后自费的总额约为7000令吉。

若只考虑学费,高教贷款每学期提供3000令吉或许足够,但是大多数大学生除了要支付学费之外,还要负担其他费用例如住宿,伙食及交通等额外费用。单单以住宿费用来计算,大学宿舍每学期接近1000令吉,且视地区而定。

扣除学费及住宿费后,大学生每学期只剩下1000令吉充当生活费。若伙食费以每日10令吉来算,则一学期或四个月的费用为1200令吉,尚未计入交通费及其他必要的费用。这情况对于无法获得入住大学宿舍资格或来自外坡的大学生来说则更加严峻,因为他们必须要负担高昂的校外住宿费用。

如果大学生不想为家里增加负担,则需选择工作以帮补生活费;更别说私立大学学费本就比较高昂,每学期还得偿住宿费等额外开销。所以,无论公立私立,可供大学生支配的生活费,其实并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丰裕。

其实,大学生毕业后所面对的挑战更为严峻。国家银行在2016年年度报告中指出,青年失业率为全国平均失业率的三倍。这表示,每100名青年当中就有10人处于待业状态(多数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比各年龄层工作人士的失业率还高。

此外,该报告也指出,平均4名毕业生中,就有一人在毕业6个月后,仍然找不到工作。许多人把高达10%的失业率归咎为大学毕业生不够积极、主动以及愿意像上一代般吃苦。但是,这背后隐藏着的是更为复杂经济结构性问题。

能源、科学、科技、气候变化及环境部部长兼峇吉里区国会议员杨美盈今年3月在其《政治on不on?》一书,论及青年就业的章节中指出,高等学府无法生产市场所需的劳动力、市场过度依赖低技术型劳工,是大学生无法如前辈般白手起家的主因。

在这个时代,努力工作并不一定是生活无忧的保障,大多数大学生需要面对的不是工作性质本身,而是整个市场的结构性问题。请问刚踏出社会的大学生如何解决沉积已久的经济弊病呢?除此之外,马来西亚2015-2025年高等教育大蓝图指出,截至2013年,国内有45%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不超过1500令吉。到了2015年,全国则有54%应届毕业生每月收入少过2000令吉。种种数据皆显示,既使大学生成功在毕业后找到工作,薪资长年停滞不前也会让他们无法应付逾万元的学贷以及持续高涨的生活开销。

再者,政府应该摆脱“宣言不是圣经”的借口,正面回应原先承诺的月入4000令吉可以延迟偿还学贷,而非以国债等理由搪塞。政府这种不负责任的示范,是否表示以后的竞选宣言不再有可信度?

政府应该以身作则,在高谈民主政治、司法独立、社会正义等慷慨说辞的同时率先兑现自己作为政策制定者的责任。要知道,大部分不还款的大学生不是不想还钱,而是没本事还钱呀!许多社会民众总喜欢拿“没钱还PTPTN但是有钱出国”等理由抨击大学生,但是要知道那只是小部分人,大部分毕业生依然月领区区2000令吉而苦苦挣扎,所以,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必须把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纳入考虑中。

误解二:大学生都欠钱不还

根据2017年国家高等教育基金局所发表的报告书,从1997年至2016年期间,高教贷款的总偿还人数高达65.4%,已经完全偿还的贷款人数为57%。甚至,2015年至2016年期间,偿还学贷的总额从14.5亿飙升至34.3亿,涨幅高达136.55%。这意味着社会大众对于大学生都不偿还贷款的假设是不正确的。当然,偿还率高的“背后功臣”非黑名单计划莫属。虽然,许多人会说,有相应惩罚机制才会推高还款率,但在公民意识还不健全的社会中,“严刑峻法”或许是培养公民意识的其中一个开端。

更糟糕的是,首相马哈迪今年8月透露,从1997年成立至今,PTPTN被拖欠的贷款总额接近390亿令吉。但事实上,前高等教育基金局主席三苏阿努亚曾在2017年3月表示,在过去20年里,高等教育基金局总共发出了487亿令吉贷款,其中已经到期的贷款只有188亿令吉,而成功收回的贷款则高达108亿令吉。

换言之,马哈迪把贷款总额487亿令吉扣除成功回收的贷款108亿令吉后,得出接近390亿的数目。乍听之下,这仿佛符合逻辑,但事实上,高教贷款被拖欠的贷款总额是80亿令吉,而剩下的300亿其实是在籍大学生的贷款。所以,政府总不能要求正在求学的学子马上偿还贷款吧?

误解三:大学生狮子开大口

大学生要求政府兑现竞选承诺,为什么反而被社会大众质疑呢?希盟竞选宣言国文版第189页中的第4项承诺第8条文说明,月入4000令吉以下的年轻毕业生不必偿还贷学金。而政府做不到,财政部长林冠英依旧说这是刘特佐的错,高等教育基金局主席旺赛夫说,草拟宣言时并不知道国家债务的总额。这难道不是希盟政府事前没有研究好可行性,事后觉得不可取就向大学生们开刀吗?

我想指出,时任国际贸工部副部长慕克里兹(现任吉打州州务大臣,土著团结党署理主席)曾在2014年提到,马来西亚国家债务已达8000亿令吉。甚至马哈迪也在2017年提出,国债突破9000亿令吉关口。虽然,新政府执政后马上宣布,国债高达1兆令吉,但种种证据显示,希盟在执政政府以前,就已察觉国债高企。

说得难听一点,政府在执政前就有心理准备国债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既然竞选宣言是在国债巨额的背景下草拟,那为什么依然无法实现承诺?舆论非但不谴责政府背信弃义,反而谴责信任新政府的那群大学生们狮子开大口。难道大学生有义务要为政府的不负责任而受到群众谴责吗?

也有许多人说到前朝政府当权的时候,大学生就不敢这样猖狂,现在新政府上台了就多多要求。首先,学运从以前就已经深深扎根于各大校园内。最著名的例子,是马大生在2014年突破校方封锁,引领时任国会反对党领袖安华进入马大校园,事后还有学生领袖被秋后算账。再者,为何要求政府兑现承诺就被视为“要求多多”了?政府要创建的不就是一个敢于表达诉求的空间吗?基于政府的执政理念为“宣言不是圣经”,所以大学生所受的一切都被视作理所当然。

误解四:大学生只是反对还贷

许多群众都模糊了争论的焦点,以为大学生在学贷课题上只是为了反对还贷。其实,获得大学生群体内部热议的是政府取消了所有获得一级荣誉资格(First Class Honour)毕业的大学生可享有债务免偿的机制。如今,只有来自B40群体的一级荣誉毕业生,才可继续享有学贷折扣。希盟政府在希望宣言第5项承诺中,除了提到月入4000令吉可以延迟偿还学贷,也会给予优秀学生和低收入群体学贷折扣或者维持免除学贷偿还机制。

可惜,政府除了给予优秀的低收入群体学贷折扣之外,其他承诺完全跳票。社会群众不了解,许多大学生的拼搏动力之一,就是为了获得一级荣誉资格以免除学贷为家庭带来的负担。

首先,免除学贷机制的本意是鼓励学子们努力求学以不枉费国家的一番栽培。可惜,新政府改弦易辙后,新政策似乎忘记了社会其他群体如M40和T20,同样也为了考取好成绩也而付出过相等的努力。社会时常强调有教无类,不应该因出身而剥夺他人学习的机会以及成就,这句话不只是应用在穷困阶层而是所有人。

在办学方面更是如此,政府并不能否定其他群体在学习过程中,其所付出的心血与B40群体一样多。如今,仅仅给予荣获一级荣誉的B40群体折扣,就是变相表示,同样获得一级荣誉的其他群体,不如B40群体般优秀。

数据显示,从1997年至今年3月,共有5万零153名毕业生成功获得一级荣誉资格毕业,因而得以免除15.26亿令吉的贷款。换言之,在过去20年间,免除学贷的机制每年平均只为政府造成7630万令吉的负担。就算在通货膨胀及令吉贬值等因素冲击下,免除学贷在2016年及2017年总共为政府造成的负担也只有不到3亿令吉,政府何乐而不为呢?

让一级荣誉生免除学贷是政府对大学生的社会契约。尽管政府有法律权力修改契约条款,但是道德责任是逃避不了的。学子们寒窗苦读多年为了学贷免偿,结果在毕业前一年政府宣布取消免偿。虽则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政府施政,尤其是新政出台,必须先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得失。在无损大局的情况下,延续前朝政策也并无大碍,何况数据也显示了,免除学贷机制对政府并没有造成太大负担。

政府莫欺读书人

以史为鉴,清朝洋务运动其中的败笔之一就是无预警地废除科举,让所有寒窗苦读数十载的仕人,在一夜之间丧失晋身仕途的机会,导致民间对清王朝爆发不满情绪。清王朝得罪的不单单是读书人,而是亏待了整个世代。弹指之间,政府的教学标准从四书五经变成科学地理,从《论语》变成英语。

推翻清朝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以及革命党的许多人正是旧社会阶层的精英,他们成为了清朝新政过渡期点燃的火种。最后在内外因素交迫下导致清王朝改革失败并于1912年覆灭。所以,无论谁当政府都不应该随便破坏对读书人的社会契约。

如果国家财务状况真的如政府所说般不理想,非废除免偿机制不可。我建议,新条款从新一届的大学生开始执行。这样既能让新入学生知道学贷终将无法完全免除,重新衡量其他奖贷学金的可行性,又能让在籍大学生安心完成学业,何乐而不为呢?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个道理我知道,但现在是政府的政策思虑不周呀!试想想,老板承诺只要努力4年你就能升上经理,你也因此努力拼搏了4年。最后老板在第4年反而把你降职了,还说我当时的承诺是因为不了解公司在4年后会负债,所以你别太当真。见证你努力的同事们不但不帮你,反而还一起揶揄你不体会老板的辛苦。请问你甘心吗?

很多人会说,努力学习难道只是为了免除学贷吗?大学生活应该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努力。但是,努力学习以成为更好的人与努力学习为免除学贷是没有冲突的。获得一级荣誉资格以免除学贷是许多大学生的动力之一,但不是唯一。

正如我努力工作为了升职加薪,和努力工作为了照顾家庭是完全没有冲突一样。在我看来,政府不但没有履行新承诺,反而连前朝给予大学生的福利也要剥夺。许多社会群众不但不为大学生着想,还批评大学生不会知足感恩。

最后,我恳求社会大众不要一概而论把所有大学生都标榜为欠债不还,重新理解大学生的窘境。切勿把大学生的诉求理解为不理性且不负责任的举动,更不要剥夺他们发声以及抱怨的权利。

政府欺骗了我,还叫我相忍为国。


施惟茗,马来亚大学社会管理系四年级学生。

本文内容是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今大马》立场。

【大专论政】大学生,我们来谈政治吧!诚挚邀请国内外大专生投稿,鼓励以敏锐的社会观察和有理的批判观点点评政治和社会现象。投稿须知请点击此处,稿件请寄至[email protected]


关注《当今大马》WhatsApp频道 随时接收新闻推送。

查看评论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