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的其他作品
mk-logo
专栏
语言与教育:多元文化社会之歧路

【我书我想】

全球语言约有七千种,但国家只有二百多个。因此,多语国家实乃常态,而单语国家反而仅是少数特例。其中,东南亚区域语言最为繁盛、最多。以马来西亚为例,我国共有136种语言,其中93种语言状况处于危险水平,16种语言频临灭绝,2种语言已经不复存在。而语言与教育至今仍是社会争议之核心议题。

建国至今,马来西亚语言政策经历数个阶段之演变;从英文至上过渡至独尊国语,到英巫双语并重。反观,少数族群的语言甚少获得保障,反而在国族打造之名下遭遇制度性打压与歧视,以致语言教育争议不断,亦乃国家指定的“敏感”课题之一。

捍卫族群多元文化权

“使用语的政策将决定哪个社会与语言群体将会获得政治与经济的机会,哪个群体被排除在外。有鉴于此,它是权利(再)分配与社会(再)建构的重要之匙。”(Tsui, A.B.M. and Tollefson ,J.W. (2004)Preface. in Medium of instruction policies: Which agenda? Whose agenda?)

是以,教育在语言政策有着关键地位,以确保强势族群的社经发展与社会流动力处于核心位置。这正是为何马来西亚独立后欲在10年内,逐步以马来文(国语)取代殖民者语言(英文)作为公共机关:行政(宣导推行)、执行(政策制定)、立法(制定法令)、司法(依法裁定)的唯一官方用语,进而保障与强化马来族群的主导地位。

在语言教育部分,现有政府政策与少数族群存有极大的认知差异。少数族群语言文化并未赋予官方地位与认可,因此少数族群仍需为捍卫族群多元文化权而抗争,导致对官方语言教育政策抱有较大猜疑。

以华社为例,争取华文为官方语文乃是确立华族的建国地位、维护族群语言的固有价值,以及合法使用与教导华文的文化权利;多源流教育体系往往被民族主义者视为国民团结的绊脚石,而在教育资源上被忽视、限制与打压,却因此激起华社对其文化认可、代表与标志权的坚持。

英文随着全球化回归

诚然,马来西亚语言政策也因应全球化而改变。为了与国际思潮接轨,马来西亚政府已稍微开放,承认族群多样性与多元文化为国家资产,而不再是负担。《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亦首次承认母语教育的有效性,鼓励与培养学生成为多语使用者。

然而,政府仍将其他族群语言视为继马来文与英文之后的附加语言,缺少实际措施推动母语教育,而华文与淡米尔小学仍于各项教育文件中缺席。简言之,少数族群仍未获得官方认可与协助,遑论补助少数族群发展其文化与语言。

英语作为殖民者语言与世界通用语,其语言地位在马来西亚不断转变。其中,产业转变、业界需求与国际挑战也让马来西亚政府深感焦虑,试图以英语为数理教学媒介语,藉此推高学生的英语掌握。然而,数理英化因舍去母语教学而严重影响教育素质最终于2009年退场。

此刻,为了呼应中上阶层对于数理英化的需求,政府再次推出另一波双语教学计划(Dual Language Programme, DLP),以浸透式英语学习数理科。然而,DLP计划实施时间尚短,尚无法真正评断计划之有效性。

保障少数权利有助稳定

许多国家担心认同少数族群语言权利将对国家团结与社会凝聚力造成负面影响,而趋向否定少数族群基本的语言权利。然而根据过往种种实例,认同少数族群语言权利不仅不会危害国家团结,禁止歧视与包容少数族群语言将可降低族群间冲突的可能性,实符合国家的利益。

否定少数族群的存在与倡导同化政策并不能解决族群矛盾,反而弄巧成拙。不平等政策必然激化族群意识,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为了国家长期的稳定、民主发展与和平,承认与保障少数族群权利是必要的,尤其在语言教育方面。

语言教育对维系少数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的重要性是不可取代的,政府实有责任提供完善的教育体系,以便少数族群能更好的学习及掌握本族语言。其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份文献明确指出母语教育的有效性,语言工具价值甚高。有鉴于此,教学用语也应多元化,确保各族学生都享有平等权利,不因无法掌握特定语言而影响学习进度。

在多元族群国家,语言乃棘手的政策难题。社会越多元,争议亦愈大,越难处理。政治精英常以语言作为形塑社会与政治的工具,以符合他们未来的期待。 正因如此,马来西亚的语言政策乃依据三大因素:社会经济、民族主义、全球竞争而制定,少数族群的语言并不在考量之中,徘徊在语言同化与消极性语言权利之间。

在全球化浪潮下,国之疆界将日益模糊,各国社会势必更加多元、多样。是以,马来西亚的语言教育政策理应重新检讨拟定,须以更广泛的咨询讨论,由下而上的方式,重新审视与确立马来语(国语,社会通用语,lingua franca),各族母语(族群语言)以及英语(世界用语)的社会地位,方能制定真正涵盖全民的多元语言文化政策。


注:本文乃摘录自“多元族群的社会融合:以马来西亚语言和教育政策为例”论文,发表于2017年10月18日,“跨界流动与在地经验论坛”马大台湾文化光点计划。

江伟俊,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历史系硕士,现任职于非盈利教育机构。长期关注马来西亚民主与人权进程,并热衷于政策研究、族群关系、语言权利与社会凝聚力等课题。书写是为了与人沟通交流,期待任何批评与意见。


本文内容是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今大马》立场。


关注《当今大马》WhatsApp频道 随时接收新闻推送。

查看评论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