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论政】
政府两年前推出《2015-2025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发展蓝图》,放眼在2025年至少一所国立大学能挤进亚洲大学排名前25名、2所大学进入世界前100大及4所大学进入世界前200大。
根据2017年QS世界大学排名,暂只有马来亚大学进入世界前200大,列114名。博特拉大学和国民大学则分别是229名和230名。为了追求世界排名,大学由上至下都设立重要绩效指标(KPI),这些重要绩效指标包括期刊发表数量、专利权获得数目、接获外部资金的总额等等。大学必须向高等教育部汇报重要绩效指标,而各大院系和学者都有各自及相似的重要绩效指标。
我国究竟为何热衷参与世界大学排名竞赛,其后遗症又为何?
追求“韩国模式”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马来西亚积极扩展硕博教育(Graduate Education),以期带动国家经济发展。大马追求所谓的“韩国模式”,即大量投资于教育以产出高等教育劳动力(educated workforce),这可吸引外资,间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为了达致这个目标,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得到国际上的认可,而世界大学排名就成为衡量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的大学如果在世界大学排名表现优异,在外资眼中即是拥有高素质的高等教育和高技能员工,而这将吸引外国投资者。马来西亚扩展硕博教育,以成为外国学生留学的首选,让外资视大马为值得投资的国家。因此,高教部如此看重世界大学排名。
在“吸引外资”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旗下,追求世界大学排名的背后可能出现的后遗症,是政府和大学都必须注意的事。
人文学科被忽略
第一,人文学科在世界大学排名的计算方式处于不利位置而遭忽略。由于排名的计算依赖ISI Web of Science 和 Scopus的文献计量(bibliometric)和引用(citation),而这些资料库偏重于理科,造成人文学科期刊在顶级国际期刊的比重低于理科。
人文学科通常是由一位作者创作,格式多元化,因关注国内议题而用各自国语书写,而造成其在世界大学排名的竞赛处于不利位置。反观,理科的研究可倾向商业化,创造属于自己的收入,以减少对政府拨款的依赖。因此,大学为了追求世界排名而把多数资源投入在理科身上,而忽略人文学科的发展。
以国内排名最高的马来亚大学为例,根据其2015年常年报告,马大所接获的政府和私人界,甚至自身的研究拨款,大多都用于理科的研发。我并不反对研究拨款用于理科,只是担心在政府删减拨款下,大学同时又要在世界大学排名力争上游,这是否会忽略人文学科的发展。
毕竟在大学当中,人文学科和理科都应该并重,才能塑造人格健全的大学生。理科或许强调研究方法与相关专业的操作能力,然而人文学科恰恰好成为型塑人格的基础。
不重视教学品质
第二,教学品质可能不受重视。为了追求世界大学排名,大学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研究上,毕竟大学世界排名的最大比重就是来自研究(研究占泰唔士报世界大学排名的62.5%,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排名则占100%)。当研究成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时,大学创立的最初目的——教学,可能受到忽略。
虽然QS和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里都拥有衡量教学品质的师生比率(Faculty-student ratio)指标,但都柏林理工学院(DIT)教授艾伦(Ellen Hazelkorn)却认为,教学品质是受到教学环境所影响,包括教授、讲师、导师的素质、教学方式、资源甚至设施等等,而这些都是世界大学排名无法衡量的。
基础研究效益不显著
第三,追求世界大学排名的竞赛,可能迫使更多大学在研究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于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反之忽略基础研究(Basic Research),这对国家发展将造成长期负面影响。
研究工作可区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通常由大学执行的基础研究有助于推进知识理论的演化,这是私人界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的研究。而私人界则多着重于应用研究,即利用基础研究所产生的知识解决人类的问题。传统上,大学应该著重于基础研究,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马来西亚和泰国尝试挑战这传统。
虽然基础研究对社会有显著的重要性,但获得成果的周期长且经济效益也不明显。为了提升整体研究容量,政府会鼓励大学选择获得成果周期较短的应用研究,更何况大学可以通过智慧产权和咨询服务等商业化研究,赚取收入。
踏入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是否能在地球村竞争,取决于它的高等教育水准。被视为能衡量高等教育水准的世界大学排名,已经成为一种竞赛。甚至,大学排名被国家包装成吸引外资和人才的工具。在追求世界大学排名的同时,大学必须努力解决其带来的后遗症——维持理科和文科的均衡发展、教学与研究并重,及平衡基础及应用研究。
参考资料:
Chapman, D., et al. (2014).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Expanding Out, Expanding Up. Montreal: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Da Wan, C., Sirat, M., & Razak, D. A. (2015).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Rethinking the Malaysian Context. Humanities, 4(3), 266-282.
Hazelkorn, E. (2009). Pros and Cons of Research Assessment: Lessons from Rankings. World Science
Hazelkorn, E. (2013).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or World Class Systems?: Rankings and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Choices. in E. Hazelkorn, P. Wells & M. Marope (eds) Rankings and Account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Uses and Misuses.Paris: UNESCO.
University of Malaya (2015). Laporan Tahunan Universiti Malaya. Kuala Lumpur: University of Malaya, pp.42-61.
陈明忠,马大经济系三年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