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的其他作品
mk-logo
专栏
神庙管理迫需变革:兼谈古庙修复

【当今特约】

马来西亚华人的民间信仰组织、大小神庙遍布全国华人城市乡镇,甚至有些老社区的一条街、一个巷弄,会出现十多个大小神庙、神龛;并且各自为政,各据山头。

这个社会现象,正面看来是信仰自由,民主开放;反过来,则反映出华人民间信仰的乱象,对制度化社会的认知、社会秩序、社区规划的不足。

本文将侧重提出华人社会民间信仰的认知及寺观庙堂管理问题,希望能够抛出拙见,引来各界高人指点。

民间信仰?道教?佛教?

除了那些明确知道自己是佛教徒、伊斯兰教徒或天主基督教徒的华人,一般人都在表格上“宗教”一栏写上佛教或道教。可是,这些平时在家里祭拜祖先、初一十五烧烧香,偶而到神庙拜拜的“信徒”,该归类为佛教,还是道教或民间信仰?这课题暂且交由神学研究者去探讨,本文不作详细论述。

我国有众多相对正统的道观和佛寺,都由有师承的道士或出家僧尼主持;基本上都有根据其宗教仪典进行法事,一般上都无议论。其他神庙如观音堂、佛爷庙等,是佛、是道,就颇有争议了。笔者走访多间此类神庙考察,综合其过去创庙历史、祭祀仪典等,提出观点,作为讨论基础。

民间许多观音堂或观音亭的庙宇,一般上都把佛教里的观音菩萨称为“观音娘娘”、观音娘、佛祖嫲、观音大士、白衣娘娘等。这些称谓可以说是已经把佛教界的菩萨转化为民间信仰或道教化的神明;同时,庙里都有祀奉其他民间信仰的神明,如玉皇大帝(天公)、关圣帝君、太上老君、土地公、拿督公等。

笔者发觉,其中部分观音堂已经逐渐佛教化,庙里诵佛经,出家人入驻成为住持,传授佛教经典教义,佛化仪典。上述的演变是自然演进或有心人有意识地介入,姑且不作议论;可是,却显示出我国华人社会对宗教的边界概念的模糊与苟且心态。或者,这现象也论证了学者所批判的华人拜神心态,指出华人的拜神文化纯粹是个人功利为出发点,没有宗教哲学所提及的“极终关怀”理念。

纵观上述案例,民间信仰或道教庙宇演变成佛教道场的情况,导致民间信仰的祭祀场所减少;或隐或显都引起有关社区的矛盾或冲突,造成社区民众的分歧和隔阂。

神庙多由庙祝管理

我国的神庙,所祀奉的神明,绝大多数是源自祖籍地的神祗;也因此导致神庙的分布也坐落各籍贯如闽南(福建)、广东、客家、海南、兴安、潮州等聚居社区内。

坐落于城市的庙宇也因善信和董事的经济条件较好,庙宇会比乡镇的神龛小庙来得宏伟豪华。其中历史悠久的百年老庙,都坐落于槟城、马六甲和其他内陆城市。

我国华人源自中国华南区域,当年下南洋的移民绝大多数都是教育水平不高的劳动阶级。历经数代后,虽然教育普及,水平有所提高,惟整体上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却没有显著的进步。尤其城市的传统华团和神庙,长期由商绅主导;管理层专注在本身事业上,无暇打理社团和神庙事务,神庙的管理都交由庙祝一手包办。

摧毁古迹是千古罪人

当然,也有一些杰出的个案如马六甲的青云亭,其历史悠久,积累丰富的经验;管理层在优渥的经济条件下,聘用专职人员处理日常事务。其中最值得表扬的是,青云亭的修复工程,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证。

槟城潮州会馆管理的韩江家庙(见顶端大图)也是一个成功的个案。这个由槟城的古迹修复工程师陈耀威领导的修复工程,也同样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证。当然,驰名海内外的槟城邱公司龙山堂,其祠堂建筑的修复和管理,更是我国历史古迹修复工作的良好典范。

位于吉隆坡乐圣岭的天后宫也是努力朝向现代化的个案,虽然其宫殿式的建筑并不属于历史古迹;但是,其管理确是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认证,每年的祭典和文化活动也显现出管理人拥有“走出保守框框,留住传统,放眼世界”的理想。

纵观以上数个予以表扬的案例,经济条件优渥虽是强有利的因素,可是,决定是否能够摆脱保守刻板思维,带领神庙组织走向现代化的首要因素,还是归功予管理层的素质。

相对地,我国大城市有更多财力雄厚的神庙组织,由于管理层的无知,又不愿征求专业咨询,美其名进行老庙“修复”工作,其实是破坏历史古迹,文物毁容。如此做法,浪费公众捐输巨款已是不对,摧毁历史文化遗产才是千古罪人!

至于位于我国乡镇的神庙,其管理参差不齐,总的来说不甚理想。其中,资源不足是主要导因,缺乏专业咨询也导致好多神庙事务停滞不前。其中部分神庙,获得理事或信众的财力支持,大肆扩建或重建庙宇;把传统老庙彻底改头换面,里外都看不出老庙的痕迹。

然而,一些乡区的小庙,由于是由埠众管理,发挥群策群力的传统,扮演了凝聚社区,守望相助的集体精神。

神庙管理应该现代化

我国华人社会已歷经数代,整体上经济、教育水平都有提升;可是文化认知和文化实践上还是远远追不上时代。华社民间组织承袭传统的散漫保守,大家各自为政;礼貌上是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实质上是各据山头,画地自限。

一般上,神庙管理层都较少关心庙务发展,或者只注重神庙的香火、香油钱的收入等功利方面的考量。至于所祀奉神明的来历、神格、祭祀仪典、神庙的历史背景等,都不甚知悉。更甚的是,许多所谓大庙的显著社会贤达,借神庙之名,攀官求荣,甚至藉此名利双收。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神庙组织迫切需要进行一场变革,让传统神庙在祭祀文化上更丰富,组织管理上现代化。在这前提上,笔者建议可以根据区域(县、州)成立联谊组织,互相交流;安排专业学者讲课,组织考察团,访问友庙等長知识活动,促进大家对民间信仰、神庙管理的认识。

我国的道教总会虽然成立不久,其绩效未见显著;建议不必消耗精力资源在大型却虚妄的活动上,应在传授道教教义或祭祀仪典的知识上,协助提升理性认知。

至于神庙组织和管理的变革,祀奉同样神明的庙宇可以成立联谊会或联合会的组织,拟定组织规章、管理准则,推动友庙的规范化、现代化进程。在专业化咨询方面,上述联合性组织可以安排道教信仰、庙宇修复相关的道长或学者成为顾问。 倘若神庙的变革进程彰显,年轻人和知识分子将会更有兴趣加入,成为未来的传薪新生代。


李成金,文史工作者,乌鲁冷岳社区文物舘馆长。

本文内容是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今大马》立场。


关注《当今大马》WhatsApp频道 随时接收新闻推送。

查看评论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