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特约】
马大工程系最近宣布推出90K直接招生制度,即让学生可以直接付9万令吉获得自己属意的工程系学位。根据马大网站,提供直接入学的科系有土木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及机械工程系。
笔者认为这种制度反映政府由于经济管理不当而大力削减高教拨款的严重后果,也可能加剧教育不公的问题和牺牲人文学科。
以产能低为由削减拨款
政府在2006年将4间国立大学,即马来亚大学(UM)、理科大学(USM)、国民大学(UKM)、博特拉大学(UPM)升格为研究型大学,而工艺大学(UTM)则在2010年被升格。研究型大学以学术研究为主要办学目地,推动马来西亚的创新发展并迈向知识型经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迈向2030》中就指出大马政府因为在2006年起提供研发经费给国内五个研究型大学,使得科研出版物的数量自2009年以来大大提升。然而,由于大学、产业界与研究院之间仍然缺乏紧密的合作关系,政府的在研究与发展方面的投资未能带来相应的回酬。
高教部长依德利斯尤索也曾经指出政府在高教领域的投入高,但是产能却偏低。这其实反映了政府高官的思维,由于投入和回报不相称,政府不必再花费那么多钱。再加上政府处理经济不当导致国库空虚,人民因此看到近年来高教部的预算成为代罪羔羊。
提升素质并推产学接轨
马大虽为国内排名最高的大学,但从2015年至2017年的预算来看,马大获得的拨款从6亿3000万令吉削减至现在的3亿7000万令吉,削减幅度达41.3%。如此巨大的预算削减,导致如今马大工程系被逼以“卖学位”的方式来赚取营运与发展经费。
须知购买与维修先进设备,聘请资深讲师与研究人员,承担研究经费等等都是推动大学研究和创新的关键,也因此需要巨额的预算。
如今当产能急需加强时,政府却为了节省开支不断削减高教拨款,使到国立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的,即推动创新研究与知识性经济,显得更难达成。
其实除了不应削减高教拨款,政府更需致力确保和监督在高教领域的投资,使投入能有效转换为产能, 比如应协助各大专提升讲师的素质以及加强大学与产业界的联系,让大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能与产业界接轨,进而提高产能。
因此笔者认为,政府投资开始带来正面效应时,政府为了舒缓财政压力而短视地削减支撑国家发展与创新的高教领域有如杀鸡取卵,忽略政府在继续推动研究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绩效制完全是有名无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反对教育歧视公约》提出了受教育权利的基本框架,第一条便禁止包括基于种族和经济条件的教育歧视,而第四条列名“依据个人能力向所有人平等开放的高等教育”。世界多个国家,即便是神权国伊朗都签署为缔约国,马来西亚却没有参与其中。
尽管政府2002年宣称以绩效制取代种族固打制,以录取国立大学学生,但国立大学预科班(Matriculation)的设置一样让土著可以轻易地进入大学,使所谓的“绩效制”完全有名无实。而多年来优秀学生被拒于国立大学门外的种种例子,更反映出现有的制度似乎比之前的种族固打制,更显得其固打的性质。
眼见种族因素令教育制度不公的问题悬而未决,马大工程系以学生经济能力为首要考量,推出90K招生制,更是一记警钟。
过度私营化恐加剧不公
在90K招生制下,经济能力不佳但成绩与能力优异的学生如果不能负起9万令吉的学费,只能选择通过大学单位(UPU),与其他学生竞争才能得到学位。然而经济能力佳的家庭却多了一个管道, 即使成绩不及其他人优异,在UPU与其他学生竞争失败后仍然可以选择付款而被招收。这违背了“依据个人能力向所有人平等开放的高等教育”的概念。
如果90K入学制顺利推行,将来其他国立大专都可以竞相效仿此私营化政策,推出以经济能力为考量的入学方式。不难想象如果日后更多热门科系如医学系和法律系也采取现在的入学方式,经济能力低的学生只能通过UPU获得有限的学位,但有钱的学生可以付钱进入国内排名高的大学并选择热门科系。
由此一来,中低产阶级的人民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将不比富裕的人来得多,而将来我国的教育系统将不仅仅被种族的枷锁套住,阶级的枷锁更会使到教育不公的问题雪上加霜。
当教育资源因为家庭经济能力的差距而分配不均,社会的流动性将趋向僵化,中低产阶级想要实现向上流动改变命运的机会只会不断减少。
人文学科恐因而被牺牲
人文学科衰败的国家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笔者认为除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因推动发展创新而带来经济效益,人文科学的兴盛同时也会为国家带来长久的福祉。
由于科研能带来金钱,仿佛那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开始倾向于分配高教拨款给医学系与工程系等,而人文科学将不能分配到足够的资源。同时在私营化的趋势推动下,大学将重点鼓励产业界所需的研究,而对学术与基础研究逐渐显得意兴阑珊。
在如此的大环境,如果马来西亚政府因为经济管理不当而持续减少高教拨款,导致各大专都开始以“卖文凭”维持运作时,我们可以预见冷门科系将面对雪上加霜的局面。
提供热门科系的学院,如医学系、工程系、法律系等,可能因容易吸引学生付钱入学而维持营运,但冷门的人文科系却面临招生不足的窘境。
一旦国家削减高等教育拨款,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都会选择物有所值的科系,以便毕业后能够找到好的工作或者自己创业。相反,人文科系难以带来实质经济效益,很难成为心属的科系。长久下来,人文科学恐将因为预算不足而发展停滞,竞争力不断降低甚至面临被关的惨况。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政府应该重新增加高教拨款,并确保和监督投入能够转换为产能,才能使研究型大学,乃至所有大专推动国家发展迈向知识型经济。政府绝对不能短视地减少花费而削减教育开销,变相鼓励大专过度私营化,导致加剧教育不公平和牺牲攸关国家灵魂的人文科系。
何子扬,马大语言暨语言学系(英语专业)大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