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马翻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十五世纪马六甲王朝时期,以明朝四夷馆人编《满剌加国译语》为肇始。这部辞书不仅见证了华马文化的接触与交流,更说明文化的初始 互动往往是以声音交流为起点,进一步强化了汉字原来担负的注音任务。1877年,林衡南编纂《通夷新语》时(1883年经李清辉校订,易名《华夷通 语》),沿用的依然是四夷馆人的“汉字注音法则”,或简称“音译法”。在这初始阶段,基本上以语文学习为重心,是为前翻译时期,也是华马翻译混沌初开的时 期。从《满剌加国译语》到《通夷新语》,或更早的《吗黎话》(1849),音译经历了长长的四百余年,文化交际的艰辛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