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的其他作品
mk-logo
专栏
战后马华(民国)文学遗址再勘察

【艺文】前夕乍晓

被忽略的民国文学遗址

在 现有的马华文学史撰述中,方修在《战后马华文学史初稿》一书只写到1956年。他晚年出版的《新马华文新文学六十年》虽增补1957-1967和 1967-1976两个阶段,但前者仍谈反黄运动,后者受宥于写实主义史观,讨论重心在写实主义作品,其他流派或思想意识的作品分量不多,对于现代诗的理 解,仅止于“关心世道人心”、“言之有物”而已。在“追求创意”的前提下,评论限于作品分析。即便是姚拓撰写的史料文章《马来西亚独立后马华文学的发 展》,对战后25年间的文学发展叙事跟方修亦步亦趋,对马来亚建国后十余年间的叙述非常片面,事实是,1957-1969年的马华文学史进程是一个特殊时 期,在现有文学史中始终缺席。

大陆在抗战结束后,内战继而爆发,国共的大分裂促成了第三势力的诞生,进一步促成第三势力文人、知识分子流 亡香港以及在港创办各种文化机构。在绿背文化的推动下,第三势力者成立的出版社接受美元资助,配合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反共,同时也为了在大陆以外维系与发 扬中国文化道统。这些出版社的创立宗旨从《友联出版社》册子上的介绍略见端倪:“影响华侨社会,教导自由世界(尤其东南亚)的中国青年,使他们认清共产主 义和共产统治的真相,与东南亚其他人民全心合作,以对抗共党的颠覆活动”。香港友联旋于1954年在新加坡设立分部,出版中文出版物和文学杂志,民国文学 终于在海外建立起基地,它在马华文学发展过程中的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构筑了一道奇特的文学风景,笔者把它称为“马华(民国)文学”。


关注《当今大马》WhatsApp频道 随时接收新闻推送。

Unlocking Article
Unlocking Article
查看评论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