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的其他作品
mk-logo
公告
新书讯息 | 在承认与平等之间:思想视角下的“马华问题”

书名:在承认与平等之间:思想视角下的“马华问题”

作者:许德发

页数:384

ISBN:978-626-335-852-2

出版社:时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年10月7日

定价:新台币580元

作者简介

许德发,马来西亚霹雳州吉辇角头人,马大中文系毕业丶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为马来西亚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中文学程主任丶高级讲师与华社研究中心学术董事丶《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编委。曾任华社研究中心研究员丶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访问学人。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丶马来西亚华人历史及政治丶文化研究,近期较关注於早期马华文学丶思想及南来学者研究。

内容简介

“马华问题”实际上即是“族群平等”问题,一切从「不平等」开始!

深入了解华人在马来西亚多元种族国家的差别待遇丶政治危机意识和地位。

学者作家张景云丶钱永祥撰文导读。

王德威丶李有成丶周保松丶高嘉谦丶黄锦树丶张锦忠共同推荐。

本书主要以思想视角包括援引西方当代政治思想资源探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问题丛聚”(problematiques)及其根源,并尝试追寻在这一问题脉络下华人社会文化发展的形态与限制。

作者将“马华问题”根源归结于“马来原地主义”之兴起,同时通过对“独立”、“解放”、宪制与族群关系以至“五一三事件”诸问题之讨论,厘清了马来西亚华人所面对的“承认”(recognition)匮乏与“平等”(equality)问题,亦尝试从超族群的政治道德哲学角度评断马来西亚社会与政治的“正义”问题。由于“马华问题”是进行式的,形成了本书的思考既是历史的,亦是现实的,中心思想离不开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核心问题。

作者许德发在本书指出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现代重大变迁,始于二战之后。马来民族主义的崛起、国共内战及中共上台、紧急状态及独立解放运动以至独立建国,形塑了华人乃至整体马来西亚,必须思索的“马华问题”,甚至是跨代华人的共同命运。

从历史角度来看,自1950年代马来西亚华人进入独立时期之后,“感时忧国”的精神逐渐发展成马华社会的初始性格,“忧患意识”也变成了一种永恒的基调,甚至贯穿华人社会自独立以来的各种大小事件。

自马来亚独立以来,其社会一直是一个不断受挫的群体,置华人社会于不利与存亡窘境的政策与事件接踵而至,表明华人社会危机的速率也是相当高的。在独立运动时期,华人社会尝试从根本上解决族群不平等问题,但最后以失败告终,现代华人社会沿袭半个世纪之“危机叙事”的最初表述由此开始,同时也揭示了华人危机意识的根本核心源头——即“平等”仍是未解决的优先问题,自此亦形成了马来西亚华人的“平等叙事”。

“马华问题”实际上即是“族群平等”问题,并由此延伸至自身社群之文化与社会建构的困扰。本书即在于寻绎一系列马来西亚华人的问题、原因与历史过程,尝试揭示与梳理当时人所认知的、眼中的马华社会基本问题以及问题意识,希望藉此庶几更深入揭示马华政治与历史问题,开拓马华研究的视野。

本书第一编“独立建国时期:马华问题的历史根源”先集中讨论“马华问题”及其根源与本质,并将时间点紧扣于1950年代马来西亚独立建国这一“关键时刻”。

首章〈原地主义与华人的“承认之斗争”〉先阐述马来西亚华人所面对的最基本问题之根源──“原地主义”,而这一问题自英国殖民时代华人大量移民马来西亚即已启始。

第二章〈徘徊于独立大局与平等困局中的华人社会〉,讨论了独立运动时期华人在面对这一其来有自的“原地主义”之顺延时,所经历的争取与斗争运动,他们夹处于“国家独立”与“族群平等”之间而不可兼得,面对了某种程度的张力。

第三章〈马来民族主义与“解放”“独立”的本质〉则是在上一章的基础上,从近代“民族自决权”与“民族解放”思潮脉络进一步聚焦于追问“独立”与“马来民族建国”力量的实质,指出二者之目的不在于追求个人自由与民权,而是以“民族”解放为鹄的。

法是一个现代国家的基本治国大法。故此,马来西亚华人问题之被制度化必须回到宪法的层面去理解,第四章〈“宪政时刻”中的族群纠葛与宪政阙失〉处理了这一问题,并指出独立宪法拟定过程中因各族注重“种族性”的“保障策略”,以及宪政创造力量与资源之匮乏,对马来西亚宪政进程的戕害。

第五章〈政治变动下的华巫关系与次族群间之整合〉则是处理马来西亚“原地主义”底下另一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族群/种族关系问题。

第二编“独立建国之后:平等追求与文化困局”则主要具体探析了“原地主义”所辐射的各种问题,而这首先必须先追溯马来西亚独立之后所发生的、最划时代的大事——“五一三事件”——这是因为此一事件强化、固化了已然的族群不平等。

第六章即以〈“五一三”之发生、记忆政治与华人的受创意识〉为题,一方面对各方各族的记忆分歧现象作叙述,以勾勒“五一三”的不同理解,另一方面也将揭示“五一三”记忆已成为一种记忆符号,为官方所使用以及其对华人社会所造成的冲击。

第七章〈“五一三”戒严中的华巫报章叙事与官方论述的型塑〉则通过对当时的中文报《南洋商报》与马来文报《每日新闻》(Berita Harian)之研究,管窥“五一三”戒严时期的言说空间以及此一空间限度与族群政治环境下所型塑的不同记忆与叙事形态,揭示中文及马来文报刊叙事的差异及他们在马来西亚记忆政治型塑中所起的作用。

第八章〈“平等”与“公正”:华巫族群分歧的社会正义观〉尝试通过独立以来国内两大族群,即马来人(尤以以长期执政的巫统为主的主流民族主义者)及华人社会的几个相关概念如平等、公正及公平之论述,探讨马来西亚社会内的正义观之历史起源、本质及其演变,并从罗尔斯的平等自由主义视角对之进行初步评价。

第九章〈历史统绪与平等价值之间:华人的多元文化追求向度〉通过华人社会在文化(尤其在教育)上的平等诉求之目的和形态切入,概括地检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对马来特权所能接受的限度,同时揭示华人社会所追求的乃一种多元文化主义的向度,并没有完全否定国家的历史结构。

最后一章〈国家权力边缘下的马华文化记忆传承与文化再生产问题〉将通过历史记忆传承的途径分析马华社会文化的发展,并将其与国家权力相关联进而考察华人文化建构与国家互动的形态,从而反思在集体记忆传承过程中所面对的种种挑战及因应而来的曲折演变,亦总结了华人社会在现有“宪赋权利”底下的“文化再生产”困境。

目次

“浮罗人文书系”编辑前言/高嘉谦

序一/钱永祥

序二/张景云

导言:“马华”作为问题与研究的态度

一、前言

二、危机意识、“平等叙述”与“马华问题”的根源

三、思想史途径、自由主义视角与“马华问题”丛聚

四、本书架构与研究思路

五、结语

第一编 独立运动时期:“马华问题”与历史根源

第一章、原地主义与华人“承认之斗争”的源起

一、前言

二、马来原地主义与移民的效忠问题

三、“承认”的匮乏与华人的反表述

四、结语:超克“少数民族”心态与寻求公民国家主义

第二章、徘徊于独立大局与平等困局中的华人社会

一、前言

二、本土认同与“承认斗争”的开始

三、独立的前提与华人在独立运动中的角色

四、独立的限度:忍让为国

五、结语:未竟的平等之业

第三章、马来民族主义与“解放”“独立”的本质

一、前言

二、独立是以民族解放为前提

三、马来民族主义下的“独立解放”

四、独立后的华人平权运动与理论贫瘠

五、结语:回归“解放思潮”

第四章、“宪政时刻”中的族群纠葛与宪政阙失

一、前言

二、马来亚的“宪法时刻”:独立建国与李特制宪

三、宪政阙失:种族/特殊压倒平等/普遍

四、结语:宪法正义与社会的保守化

第五章、政治变动下的华巫关系与次族群间之整合

一、前言

二、二战后的政治变动与族群关系

三、殖民地行政指令与族群边界的重构

四、族群竞逐:1950年代紧张关系中的次族群关系

五、结语:吊诡的“共生”关系

第二编 独立建国之后:平等追求与文化困局

第六章、“五一三”之发生、记忆政治与华人的受创意识

一、前言

二、一种合法性的资源:“五一三”符号的形成与误用

三、华人社会无法终结的暗影

四、官方版本的发生学阐释

五、反对党的立场:回应模式的窠臼

六、结语:真理在民间,国家终究是恶

第七章、“五一三”戒严中的华巫报章叙事与官方论述之形塑

一、前言

二、戒严下的言说空间与报刊述事

三、戒严时刻下的民间生活

四、结语:媒体构框与记忆定调

第八章、“平等”与“公正”:分歧的华巫族群社会正义观

一、前言

二、政治博弈下的政治正义论述

三、两种不同的社会正义观之较量及其阙失面

四、结语:被淘空的公共道德资源

第九章、历史统绪与平等价值之间:华人的多元文化追求向度

一、前言

二、“土著”及其在国家中的位置

三、马来人/历史统绪与华人/普遍价值之间的限度

四、文化多元主义政策与华人的文化追求

五、结语:设身处地的双向理解与同情

第十章、代结论:国家权力边缘下的马华文化记忆传承与文化再生产问题

一、前言

二、可望不可即的事业:先天的社会文化结构阙失

三、文化资源分配正义与社会文化再生产之困局

四、乏力的抗衡:华社三大支柱的传统传递功能

五、开放与外在干扰:马华文化在跨国文化场域

六、结语:后现代格局与旧问题

附录一:评论

一、公共事务的核心:政治理性的重建与复归

二、魔咒解除之后:华社已至“思考没有马华公会时代”的临界点

三、陈祯禄评价与马华公会的历史应用

四、“兴权会”事件、国家不正义与历史究责

跋、怅望家国

参考文献


关注《当今大马》WhatsApp频道 随时接收新闻推送。

查看评论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