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阿都拉,“终于”可以收起他在2004年大选打出来的肃贪旗帜。
说“终于”是因为阿都拉屡屡表态要重视肃贪,甚至成立大马廉正研究院及提出国家廉正大蓝图;惟我国的清廉指数排名自他上台后却不断滑落,从第37名滑落至第44名。
就连之前被指忽视、甚至包庇贪污问题的前首相马哈迪,也斗胆批判现今的贪污现象比他执政时期更严重,已公然浮上台面。
然而阿都拉却因为他的温文尔雅“好好先生”形象,而获得许多的宽容。还有些人抱持着一种幻想,认为阿都拉只是因为势力不足全面掌控局面,所以必须迂回地落实改革。还有人指出,由于其他的可能替代者比起阿都拉的清廉度更低,可谓一蟹不如一蟹,因此必须稍做忍耐,期待阿都拉早日巩固权位,大展拳脚。
若“清者自清”何惧调查?
然而,最近的两宗高官显要涉贪指控,却让我们看到一场贻笑大方的查贪闹剧,更显示阿都拉在面对这场被视为肃贪试金石的风波上,严重不及格。
目前警方及反贪污局相互因为本身的上司被揭发涉及贪渎,而展开交叉调查。
警方已经设立一个特别小组(屏除反贪污局官员)来调查反贪污局总监袓基菲里涉嫌贪渎一案;反贪污局则彻查警方的第二大老板--副国安部长佐哈里(抑或因为身兼国安部长的阿都拉分身不暇,而成为真正的实权上司?)是否曾收贿550万令吉,以释放三名在紧急法令下被扣留的黑道头目。
不过反对党对此颇有批评,指责两人并未停职接受调查,有机会接触涉及本身案件的证据,或仍在其位发挥影响力,因此建议务必设立独立的皇家委员会来彻查及公开向民众交代调查结果。根据大马透明国际分会的民调显示,警队在公众的眼中是最贪污的政府部门;而反贪污局则自提控前柏华惹董事经理谢英福、前土地及合作社发展部长卡西达(Kasita Gaddam)就不曾有佳作,乏善可陈。民众及社会是否会对这两个,早因本身上司被指涉贪而公信力受沾污的执法机构所进行的交叉调查有信心呢?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
然而,阿都拉在这场高官涉贪风云中的表现,却屡屡令人失望,甚至还不断发出官官相护、展现否定症候群的心态。从“85%的贪污指控子虚乌有”;所谓的“清者自清”论;“涉贪高官无须停职查办”;一直到为警方辩护只有少数的害群之马、并非最贪污的政府机构等,一再的发表与民意背道而驰的看法,更不肯正视现实生活中猖狂的贪污现象。
若真是“清者自清”,阿都拉及身旁的高官显要们,又为何畏惧进行全面彻查,以及不肯接受停职调查,来展现更高的透明榜样呢?
总监及吹哨者舌战局面难出现
最近,原订于本周一要召开听证会的国会廉正特选委员会,却也临时决定取消传召袓基菲里及南利。幸亏在国会反对党领袖林吉祥的力争下,也最终改为开会重新检讨该会主席柏纳东博单方面取消开会的决定。不过,预期中的反贪污局总监及吹哨者唇枪舌战的精彩局面,恐怕也将成泡影。
虽然各方都疾呼设立一个独立的皇家委员会,来彻查高官涉贪的问题,但是阿都拉政府却视若无睹,听若不闻,无动于衷。可以看得出,阿都拉政权的算盘,是采用不必向民众公开交代的内部黑箱作业方式,让此事尽早落幕,草率交代。
降温落幕,避免失控?
在最高领导人的眼中,或许这一切不过是一场互揭疮疤的政治斗争事件,应该要尽早降温落幕,并避免继续抖出更多不堪入目的内幕,失去控制。
因为若公开彻查,恐怕受牵连的官员及重量级高官,可为数不少。有些人曾揶揄道,若要动用紧急法令扣留涉贪的高官显要,恐怕到时候新邦令金扣留营也将人满为患,而黑道头目都不知扣押在哪里了。
或许大选的跫音近了,或许是独立50周年、国阵周年庆典靠近了,或许是民怨的确沸沸扬扬,又或许是政客始终认为大马人是善忘的,导致就算最高领导人有再高的肃贪意愿,仍不敌现实政治利益的考量。
遗憾的是在这场高官涉贪风波中,我们并未看到社会启动对反贪机制的积极讨论,更没有看到肃贪行动的建制化,包括最基本的--让反贪局向国会负责而非被首相个人掌控。因此任何的肃贪行动无可避免地将沦为一场廉价的政治秀,来增添个人的政治资本或演变为选择性的对付,成为制服政敌的最佳武器。
若阿都拉无法把高官涉贪风波的空窗期,转变为肃贪良机,也没有魄力展现本身的政治意志来提倡更高的廉正模范与透明度,只会一昧包庇心腹和手下,不愿回应民众的期待和期许,他终究将落得一个平庸政客的历史评价。然而为这一切付出沉重代价的却是一般的普罗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