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的其他作品
mk-logo
新闻
赛胡先:新经济政策全面失败<br>加剧种族不平等和社会紧张

前马大社会学教授赛胡先阿里博士认为,政府于1970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不仅没有达致其两大目标,既消除贫穷与重组社会,反而扩大了种族之间与内部的鸿沟,并加剧社会紧张关系。

赛胡先阿里是在上周五于八打灵再也的一项课程上这么表示。这项由青年动力(Youth For Change)主办的《民间版种族关系》课程,吸引了约50名参与者,其中不乏来自各公民社会组织的成员,包括隆雪华青团长陈松林、《当今大马》专栏作家唐南发,以及来自董总、白小保校工委会、政党、媒体和各大专的学生。

也是人民公正党署理主席的赛胡先阿里表示,虽然官方数据披露,巫裔与非巫裔之间的收入鸿沟有所改善,但是地域之间的收入差距却进一步扩张,而且收入较高的州属,都是属于非巫裔居民为主的州属。

“政府从来不正视地域之间的平衡发展,总是花最多的开销在城市地区,这样下去城乡不均的情况将继续扩大,种族之间的鸿沟也不断加剧。”

族群内部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他说,同样的官方数据也显示,族群内部的收入差距正进一步扩大,“不止是华裔族群内部,最严重的是巫裔族群”。

他认为,这都源自于政府并没有真正执行新经济政策,而是将该政策底下的政府援助,分配给小部分的精英阶级;另一边厢则对平民百姓实施殖民地政府遗留下来的“分而治之”政策,不让各族群之间有所交流与了解。

“获得教育援助如奖学金的是马来族群内部的特别阶级,获得政府财援的是执政精英的朋党,结果不知情的华裔平民认为马来人获得所有的援助而不满,而没有受惠的巫裔平民也以为华人依然控制经济而不满,最后加剧了族群之间的紧张关系。”

“以前族群之间的关系是'开玩笑关系'(joking relationship),我们可以互相开玩笑要对方'回去中国'、'回去你的甘榜',大家都不会在意;但是现在却沦为'回避关系'(avoidance relationship),大家互相避免与对方碰面。”

新经政策导致族群与阶级冲突

赛胡先阿里进一步指出,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偏袒富有阶级,歧视贫穷人民的政策。他以调侃的语气形容精英阶级之间的“融洽种族关系”,引起哄堂大笑。

“要记得,不只是巫裔精英获得大型计划的工程,华裔和印裔精英都受惠,谁获得独立发电厂的合约?谁会获得马新子弹火车的合约?不是一样的人吗?谁获得巴贡水坝?然后又在浮罗交怡签署合约?都是同样的一群人,他们之间的种族关系非常好,一起出国旅行、一起到豪华俱乐部去寻欢作乐、支持一样的政党,并希望获得一样的财富。”

他警告,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不仅造成族群之间的冲突,接下来将会导致少数受惠的精英分子,与多数人民之间的冲突。

“因此,政府不要贫穷的人民团结,否则将挑战少数精英的领导权,因此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他们最怕阶级团结,因此从来不提及'阶级'这个字眼。只要这个现象继续发生,马来西亚就不会有真正的团结。”

以语文宗教课题抢夺政治经济利益

这名在1974年因支持华玲农民示威而遭《内安法令》扣留6年的学者兼政治工作者,也论及目前的国家趋势。赛胡先说,目前国家经济陷入低谷,萎缩的经济蛋糕无法让各利益团体都分得一杯羹,因此最容易发生冲突事件。

“不满的人士要拿回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利益,可是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他们就利用价值观问题,例如语文和宗教来号召更多的人,这些课题通过细腻的运作后,可以加剧族群之间的紧张,引起冲突事件。”

他回顾,1969年的513种族冲突事件,就是在族群关系因陷入低潮、经济分配不均、执政联盟面对政治危机、语文与宗教问题受到利用的情况下发生。之后执政党立即通过宣布紧急状态、冻结国会民主的独裁手段,在经济和政治上推动他们的议程,既成立一党独大的强大国阵执政集团,以及展开新经济政策。

马来人不应害怕非种族性经济政策

赛胡先阿里认为,要落实真正的国民团结,就必须消除马来西亚在政治与经济领域里的种族性文化,以非种族角度来治国。

他说,对于以阶级性代替种族性,不分种族援助贫穷人民的经济政策,马来人不应感到害怕,“他们不应害怕华人和印度人将分散他们的援助,因为在低收入的人口当中,他们还是占了大多数”。

新经济政策从1970年开始实行至1990年,目的是为了消除贫穷以及重组社会。重组社会是为了消除以种族身份分工的经济模式,扶持土著以拉近与非土著之间的经济鸿沟。该政策的措施包括增加土著专业人士、给予土著经济援助如贷款和奖掖、实行大学学额固打制、致力达致土著拥有30巴仙股权的目标、推动乡区发展计划消除贫穷等。

虽然政府在1991年以国家发展政策取代新经济政策,但是旧政策的主要精神并没有改变,巫统内部也不断出现要求恢复新经济政策的声音。


关注《当今大马》WhatsApp频道 随时接收新闻推送。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