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迪评传(一)
“作为大马第四任首相,以及首个担任这项职位的平民,马哈迪从多个方面来看是一个局外人(outsider)。作为一个民族主义和现代主义者,他对阻碍其雄心大志的规则、习俗和传统没有太大耐心。他向来都是独行侠,喜欢摧毁体制,选择非典型的方式,特别是他无法或不应该这么做。”
“就算是执行严厉的政治控制,马哈迪从来都不信任大马政府机关,宁可根据本身的喜好,尝试创造新的社会和政治秩序。”
这是前华尔街日报编辑韦恩(Barry Wain)在其备受争议的新著《马来西亚独行侠:在动荡时期的马哈迪》(Malaysian Maverick: Mahathir Mohamad in Turbulent Times,左图),对统治我国长达22年的前首相马哈迪传奇一生之描绘。
马哈迪出身自印裔回教徒家庭,备受马来贵族轻视,投身政坛后却因“捋虎须”批评时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而被逐出巫统,政治生涯近乎告终;不料最终却峰回路转反攀上一国之首的权力颠峰,更以个人意志彻底改变我国政经文教面貌,奠下深刻的烙印。
相信祖父移民自印度南部
韦恩分析,马哈迪作为出身普通的印裔回教徒或俗称“嘛嘛”(mamak)
的“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造就了他往后要强好胜,不服输的强人性格。因此,他在这本评传的第一章《受战争和和平政治化》中,就详细触及马哈迪避忌深谈,不为外人熟知的出身背景。
马哈迪父亲莫哈末依斯干达(Mohamad Iskandar)是一名“槟城马来人”(Penang Malay)或是Jawi Peranakan,即拥有印裔血统的土生回教徒。其祖父父亲依斯干达(Iskandar)却相信是从印度南部移民过来仍是英殖民的马来半岛。
尽管莫哈末是首个英文中学的创办人,但是他在当时社会阶级壁垒分明的情况下却受到轻视,相反马来皇室和贵族享有优先权。
东姑阿都拉曼在受询,为什么不认识年轻时代的马哈迪时就这么说,“他是无名小卒,他的父亲是吉打州的底层官员,我没有和其父亲来往。我们在吉打州有一个专属俱乐部是给公务员和皇室等等,他们有自己的底层官员俱乐部。”
不允许出身成政治绊脚石
对整个体制而言,如前新闻部长再努丁麦丁形容般,马哈迪是一名“局外人”,因此这促使他挑战任何看来不合理的规则和习俗,选择特立独行。
对许多人来说,马哈迪少年的经验也幻化成自卑情结,促使他更极力斗争、更大声叫嚣、建立更大的物品,并且对任何分歧或批评超级敏感。
“马哈迪家庭因为缺乏社会经济背景和关系而受到的歧视是非常普遍,而非针对其个人。这解释了马哈迪不允许出身背景破坏其行医和政治生涯的性格特质,以及他所获得的家庭支持。这其实让他更加追求成功,尽管对体制不平等的记忆永远烙印在其外表。”
见不得光的“家庭秘密”
与其父亲一样,马哈迪很少公开讨论他印度血统的一面,并且把它视为见不得光的家庭秘密。
在他担任副首相后,一本官方刊物就形容他父亲是首个担任中学校长的“马来人”;马哈迪老家所展示的谱系图主要是追踪马来母亲的一方,相反其父亲一方却几乎没有资料。
针对其父亲和祖父的印度血缘,众人也显得众说纷纭。有些亲戚揣测依斯干达是来自印度南部的克拉拉(Kerala),也有人称莫哈末曾以流利印度话骂人,不过马哈迪称,他们不知道其祖先源自印度的哪一部分,而父亲并不懂得说印度话,在印度也没有亲戚。
机关算尽后公开炮轰东姑
韦恩指出,马哈迪自从上学后即立即成为政治人物,因此他所选择的每一步包括考取医生资格,都是经过计算要加强他从政的履历。
他踏入政坛也有本身的议程,即不满国家经济由少数华人主导,并希望能够改变现状,加强多数马来人的经济地位。
马哈迪从政初期最大的挑战,以及确立其马来民族主义的关键点,就是他在1969年大选后巫统惨败,以及发生513种族流血事件后,发表公开信炮轰东姑阿都拉曼(左图左)的亲华人政策,因此被巫统开除党籍。
韦恩分析说,尽管这项举动对一名希望能平步青云的政治人物来说风险很大,但是它却是经过谨慎计算。他表示,马哈迪很少没有考虑后果的情况下,贸然做出政治行动。
“最重要是,他意识到东姑在马来社群是多么不受欢迎。”
当副揆时遭到敦胡申忽视
在东姑阿都拉曼于1970下台后,第二任首相随后在1972年重招马哈迪返回巫统。他接着即扶摇直上,陆续入阁担任部长和巫统副主席,接着担任巫统署理主席和副首相,最终在1981年登上巫统主席和首相宝座。
不过,他在过程中并非全然一帆风顺,特别是他在担任敦胡申副手5年期间处境艰难。尽管敦胡申(右图)选择他作为其副手,但是前者看来却不喜欢他,忽视他的存在,仿佛是体制内的局外人。
“马哈迪认为,敦胡申视加沙里沙菲益(Ghazali Shafie)和东姑拉沙里为实权副首相,在国防和安全事务咨询加沙里,在经济、金融和党事务咨询拉沙里。”
尽管马哈迪想要实践许多议程,包括划一国家时区和成立重工业机构,但是其看法却受到敦胡申的否决,甚至讥笑,比如马哈迪想要成立日本式的财阀(sogo shosha)就被嘲笑是“非常难”(sungguh susah)。
相反的马哈迪必须依靠与首相关系亲密的拉沙里来提出其计划,并获得内阁的通过。
拉沙里在接受韦恩专访时坦承,马哈迪感到非常不满,“他认为本身是副首相却无法获得批准,而我和敦胡申耳语一下就搞定所有东西”。
拉沙里两次被马哈迪背叛
韦恩也指出,马哈迪在上台后除了在政治体制和国家中贯彻强硬的个人意志和议程,不过他也面对巫统同僚的激烈挑战,进而引发两次重大的党争。一次是1987年面对拉沙里的挑战,第二次则是开除一手扶持的接班人安华。
韦恩披露1987年党争的导火线,是拉沙里两次遭到马哈迪的背叛,失去他原本赢得的巫统署理主席职位。
曾经担任财政部长的拉沙里向韦恩揭露,第三任首相敦胡申翁在退位前召见他和马哈迪,“嘱咐我们两人一起合作,并且获得马哈迪在会议中首肯”。因此,他认为“存在大家一起合作的共识”。
所以,在误以为竞选署理主席不会受到挑战的情况下,拉沙里嘱咐其所有支持者马哈迪成为党主席。不过,当马哈迪在不受挑战当选后,拉沙里却发现自己受到慕沙希淡的挑战。
尽管马哈迪表面上采取中立立场,但是他却秘密支持关系亲密的慕沙赢得党选,以克制拉沙里的崛起。马哈迪担心拉沙里将威胁其地位,特别是这名财政部长具有野心和受到欢迎,并且拥有皇族背景。
拉沙里也声称,时任巫统第二高票副主席的他,在1976年本来很有机会出线担任副首相,但是他却向敦胡申推荐最资浅马哈迪。
“我可以竞逐来赢得(副首相),但是我却太公平,因为大家都是同一政党,我们现在不是对抗另一个政党。”
根据本身喜好来重建巫统
经过1987年以微差多数票击败拉沙里保住主席职,马哈迪即展现强人本身,根据本身的喜好赶走政敌和重建巫统。这包括陆续提出红利票制、提名固打制,以及两大高职无竞选议决,来确保本身的地位不受挑战。
此外,他把年度大会转变为一个“电视秀”,展现其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党内团结的印象。同一时间,他也弱化政府和其他非正式机关,安插本身的忠诚支持者,以维持威权通知。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他干预司法,以确保能够获得有利的判决。
尽管他在1998年粗暴开除和对付安华,让他和巫统在马来群众的形象及合法性蒙污,但是他还是成功维护政权,并挑选接班人,在本身属意的时间退休。
“在这些年来,马哈迪把大马政府机关转变为,一个由他亲自控制、操弄和主导的高度党国体制。”
新国卖断市,内政部搁浅
尽管《马来西亚独行侠:在动荡时期的马哈迪》尚未在大马正式发行,但是这本评传已经引起率先关注。它为马哈迪时代算总帐,估计在马哈迪的22年治下不断爆发的金融,已经导致我国亏损了约1千亿令吉。
这项指控已经马哈迪的激烈反应,挑战政府成立皇家委员会彻查,以及恫言起诉作者本身,追究此事的行动党国会领袖林吉祥和《当今大马》。
800本的《马来西亚独行侠:在动荡时期的马哈迪》目前在我国海关已经扣押数个星期。内政部日前表示,该部门拥有60天的时间来审核其发行申请,以决定是否发出批准。不过,这本评传在隔岸的新加坡卖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