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的其他作品
mk-logo
来函
2008年林连玉精神奖得主:加影华侨学校产业受托会及王平忠

2008年林连玉精神奖得主:

(一)加影华侨学校产业受托会得奖理由:争回失地,献给独大,华教千秋路,掀开新纪元

简介:

1912年,加影侨众群策群力,创办了华侨学校。筚路蓝缕,但在先贤们的坚持和努力耕耘下,华侨学校得以在艰难中向前迈进,学校声誉日隆,不但是马来亚各州学生竞相报读,就连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和印尼也有学生慕名前来求学。

华侨学校推行的是爱国教育,反对奴化教育,开创自由风气,革新思想,引导青年男女走出旧社会的框框,为社会带来一片新气象。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南侵,华侨学校被迫停办。战后,华侨学校复办,但却受到英殖民政府的百般欺压。1948年,英殖民政府宣布马来亚实行紧急法令,不但封闭了华侨学校,还逮捕了许多师生,结果华侨学校从此被迫停办。

华侨学校停办后,校舍就被英军征租作为军营,直到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才归还予学校的董事会。为了妥善处理校产,董事会于1960年召开埠众大会,并成立了“华侨学校产业受托会”来管理校产。1978年,华侨产业受托会改组,由加影八大注册社团,即商矿公会、客属公会、福建会馆、广东会馆、广义公会、育华校友会、善余俱乐部及民生体育会,组成以团体为单位的受托会。(后来又加入锡米山华小校友会而组成九大社团之受托会)

华侨学校校地面积共有11亩,产业受托会就肩负着管理、维护和妥善应用校产的重大使命,并继续秉持先贤的办学精神,让“华侨学校精神”得以延续和发扬。1974年,为了响应董教总倡办独立大学的千秋大业,受托会主动献议将11亩的华侨学校校地租予独立大学有限公司为期30年,以作为申办独立大学的校址。1978年,政府宣布拒绝独立大学的申办。过后,雪州政府于1979年在宪报公布征用华侨学校校地兴建廉价屋。受托会对此深感不满和强烈抗议。在受托会的领导策划和坚持下,以及来自各党团和埠众的压力下,经过两年多的据理力争,政府最终在1981年归还校地。

虽然联邦法院于1982年7月6日宣判独立大学上诉失败,使到创办独立大学的宏愿胎死腹中,但是这并没有击垮华社要创办独立大学的理想。经过一番研究和讨论后,基于华文独中发展的迫切需要,独立大学有限公司遂和董教总独中工委会互相配合,决定在华侨学校校地的华侨山地段(约8英亩半)兴建一座“独大独中加影行政楼”(也就是现在的“董教总教育中心”),以开展独中毕业生高等教育的升学辅导和独中师资专业培训的工作。配合这项新的发展,受托会也于1986年把租约延长至2015年,并每年只征收象征式的1元租金。

后来,为了能够有更好的发展,以及一劳永逸解决将来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独立大学有限公司遂要求华侨学校产业受托会将“华侨山”地段割名给独立大学有限公司,以代替原有的租约。基于民族教育的千秋大业,虽然遭遇到一些反对的声音,但受托会在经过慎重的考虑后,毅然决然把8英亩半的华侨山土地割让给独立大学有限公司,并于1989年正式通过献地的议决,以作为建立华文高等教育中心的用途。

今天,董教总教育中心巍然屹立在华侨山上,而延续独立大学精神的新纪元学院也成功在此开办。华侨山不但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新里程碑的重要起点,更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最高领导机构的基地,华侨学校虽然不复存在,但是华侨学校精神的光芒无所不在,永垂不朽。

从捍卫校地主权免为被政府征用,到把校地献给独立大学有限公司,期间虽然面对种种的压力和阻扰,但华侨学校产业受托会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反而更加积极建设,在在体现了族魂林连玉先生“以建设对付破坏的精神”。

如果没有华侨学校产业受托会当年果敢的精神和民族大义的气概,就不会有今天的“加影董教总教育中心”,也不会有新纪元学院,甚至连带华文教育的发展也不会有今天如此的蓬勃。今天华文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在在说明了华侨学校产业受托会当年献地的意义是重大的,影响更是深远的。华侨学校产业受托会的义举,不但体现了对民族教育的执着和不离不弃的精神,而且这绝对是我国华教发展历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章节,是华教史书上必须加以记载和表扬的。

(二)王平忠局绅得奖理由:

独排众议,救危扶倾,使沙巴古达培正独立中学不至于关闭,四十年不离不弃,坚守岗位,为民族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公益事无论大小,亲力亲为;华教人不分级别,热心接待;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实为楷模。

王平忠, 祖籍广东省宝安县,1936年11月29日出生于沙巴州古达县一小乡村必达士。11岁在必达士育文小学读书时就被老师点名为助教,教导低年级的同学,自此,王平忠和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饱读诗书的祖父及出钱出力建校办学的父亲耳濡目染下,王平忠深知教育的重要,而对华文教育更是以维护华教为己任。

1968年古达筹办培正独中,31岁的他毅然加入筹委会成员。1969年该校终于创立,其在第一届董事会中担任总务职位,1984年担任董事长迄今, 对培正独中的爱护忠心不渝。王平忠也可说是是自培正筹备创校, 经过40年,目前还在为培正奔波劳碌,硕果仅存的一位。1968年, 31岁年轻力壮从商的他,毅然挑起办学的担子,40年后的今天,为了培正的一切,不管多么艰辛困难,他也甘之如饴。

王平忠对培正之奉献精神如下:

(一) 培正独中1969年创办,身为总务的王平忠和当时的董事长兼校长杨紫峰着手申请注册准证。培正独中创办初期是为了收容华裔华小落第生,1973年因政府学校改制,可收落第生,初一没有新生,全校只有约三十多名学生,所有教职员离职,董事会在会议中建议暂时停办, 其最大的理由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下(1)没有学生(2)没有老师(3)没有经费(4)没有自己的校舍。身为创校人及董事,王平忠坚决反对停办,并毅然要求董事会授权他重组校政兼任义务校长,让培正独中重新出发。其时已是三月,他挨家挨户拜访家长,请他们重新把孩子送入培正独中。在一些义务老师协助下,王平忠极积推动校务,让家长有了信心。次年聘请新校长,学生人数也有增加, 培正终于渡过难关,全国独中的老么免于夭折,至今还是和59间独中并排,在王平忠的坚持及大家的奋斗下,印证了林连玉先生说的:“有奋斗才有生路,不奋斗就会灭亡。”

(二) 自1969年培正独中第一届学生借用华联小学教室上课,至1976年尚无本身之校舍。王平忠与当年董事长拿督方其水等到处寻找校地,终于获得拿督李永兴以半价售卖五英亩之校地, 同时也另捐献四英亩校地。

(三) 1976年培正独中发动建校筹款,身为建校委员会之委员,王平忠协助筹款,在古达市区筹款之首日,所筹获的款项超过马币十万令吉,这是古达有史以来在一日之内获得最大的响应。王平忠也发动的士司机义驶、义跑、义唱及食物义卖等为培正筹款的活动,获社会人士热心的支持。筹建培正独中校门时,王平忠亲自设计校门并发动筹款,其本人及全家大小以身作则首先响应筹款外,还向其他人劝捐,校门之建筑经费在短短两小时内筹足,也算是空前的义举。王平忠当州议员时,以州议员发展经费为培正设置多项设备。退出政治舞台后,王平忠还是每年想方设法为学校筹款,尤其今年以他七十多岁高龄,到处奔波为校筹募教育基金,大部分热心教育者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纷纷慷慨解囊。今年培正计划筹建新校舍以取代被白蚁侵蚀之校舍,在经济不景的不利条件下,王平忠还是充满信心的东奔西跑筹募建筑费,为了教育,也为了莘莘学子有安全的校舍就读。

(四) 培正独中每年在春节举行义卖会筹募经常费,警察局的准证往往要在最后一分钟,也就是除夕日下午才获批准。不知多少年,王平忠在除夕日坐在警察局等待准证的批准,年复一年,从无发出怨言。

(五) 王平忠成立沙巴华人文化协会古达分会,极力弘扬中华文化,全力推动全州独中及国中华语辩论比赛。他也在会员中推动为培正独中筹募“清寒子弟助学金”,广招“培正助学金赞助人”,受益学生为数不少。王平忠本人也赞助不少的学生在培正独中就读,有一位获王平忠从初一至高三赞助六年的校友,在培正毕业后要继续进修,家长请王平忠帮忙缴交几千令吉的学费,王平忠二话不说就代缴了。让他欣慰的是,这位校友能饮水思源,时常回馈母校。

(六) 王平忠对学校之内涵也非常重视。1992年邀请了24节令鼓之创始人陈徽崇老师到校指导,成立了沙巴州第一支24节令鼓队。如今24节令鼓已被申请为国家文化遗产,这证明王平忠之眼光独到。今年陈徽崇老师去世,他不能亲自出席葬礼,特派校长到柔佛送殡,并向陈师母致上深切的问候。2007年培正成立了弹拨华乐团,这是沙巴第一支以弹拨乐器为主的华乐团,全校有五十巴仙的学生参加华乐团。这也圆了王平忠几十年的梦,因为他认为“小学校也可办大教育。”培正虽小,学生还是可以传承中华文化,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七) 王平忠对教育的那份“心”,是发自其内心深处。他到学校常拥抱学生,给他们关怀的问候,他给了学生自信心。他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老师应看到学生的闪光点,而不是以放大镜来找缺点。

(九) 1989年培正学生发生车祸,二死一伤,王平忠为二位死者奔波,协助安葬。受伤的学生昏迷不醒,他每天到医院探望,直到数个月后该生苏醒过来为止,他这才放下心头大石。五年前培正二位学生在海边溺毙,一个寻获尸体,一个毫无音讯,他一面协助安排葬礼,一边心急的频频到海边等待另一具尸体。家长感谢他及时的援手及关心,将所获保险金捐献予培正独中。

(十) 为了让培正有更好的规划,王平忠在1985年请了陈业良博士到培正实地考察,写了一份培正的五年计划书。可惜当时正值经济不景时期, 五年计划不能完全落实。王平忠可不灰心, 他自己不断研究及到其它学校考察,今年他还为培正明年40周年校庆拟订了五大计划。

王平忠对华教其它贡献如下:

(一) 1963至1973年分别担任古达圣雅各教会小学、华联小学董事及华联幼儿园董事长。

(二) 1985年至1994年,在他从政时,担任首席部长助理部长时期,具有远见的极力说服政府资助全州独中、华小及国民型中学等。在后期担任助理财政部长时,又将华教及各宗教的常年拨款列入常年财政预算案中,并获得州议会通过立案每年定期拨出,惠益华教及各宗教,居功至伟,华社称道。

(三) 1982至84年担任沙巴州华小工委会副主席,于1987至1994年担任沙巴独中董总主席,也担任过马来西亚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委员。在担任沙巴独中董总主席期间, 组织了华幼园长活动委员会,因他认为学前教育是最重要的。他筹资购买会所,让沙巴独中董总有了固定的办公地点,华小工委会及华幼园长活动委员会也受益。王平忠在担任沙巴独中董总主席时,一定列席每一次的沙巴独中校长会议,关心各独中的情况,给予校长们大力的支持。对于校长们的建议,他都尽力在董总会议中接纳。有一次王平忠到吧巴中学担任董事会之监誓人,林文德董事长为了吧中校园泥泞的路而向他求助,王平忠即请吧巴州议员拨出发展基金,为泥路铺上柏油,他以身在政府的身份,方便了独中的一些基本设施。

(四) 小型独中每年面对经费不敷问题,曾有人在沙巴独中董总大会上提出:“既然小型独中每年面对经费不敷,不如关掉这些独中,或把这些独中合并。”王平忠极力反对, 他说:“关了一间独中,全国就少了一间独中。这些小地方的学生,那有能力背井离乡到大地方的独中就读呢?”王平忠的血液流着林连玉先生不惧困难的精神,就如林连玉先生说的:“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就是建设。”他对培正是无条件的奉献,培正不断的前进,如今再也无人要关闭小型独中了。

(五) 另一件让人感动的是他总是放下身段,从不以董事长身份高高在上。每每董总成员到访,他总是抽空到机场接机,亲自从亚庇驾车载送到二百公里的古达培正独中。因他认为董总每一个成员都是为华文教育而献身,是值得尊敬的,即使一位小小的职员,他们为华教服务的精神也令人敬佩。他说: “古达地方虽小,培正也是小型独中,我们可以给人家的是一份热情,一份诚意。”其它如新纪元学院招生小组或是学校邀请来自西马的主讲人,他也亲自接送,充分表现出他心中的待人以诚。

今年七十二岁的王平忠, 把一生的精力献给了教育文化、乡团及政治。他虽年届花甲,却仍精神奕奕,气力充沛。有人向他讨取青春长注的秘诀, 他说: “我吃的保健品是“华教”,搞华教使我越来越年轻, 虽然华教路途崎岖不平, 但面对困难我是越战越勇。”他特别重视健康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认为培正的发展还未完成, 他还不能死。

“华教是我的最爱,“培正”是我三个孩子之外的另一个孩子, 我在“培正”将被抛弃时, 坚持要守护它, 让它成长, 因此我格外珍惜它, 将我大半生的时间放在它身上。”


关注《当今大马》WhatsApp频道 随时接收新闻推送。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