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和朋友说:“中文报中东方最有营养”,这是相当主观的意见,其他中文报当然也有营养,可是没我要的维他命。实际上,“有营养”的只是几个部分:名家、文荟、江渚长谈、专题和东方大讲堂。 其他部分没有营养吗?
副刊、财经和娱乐我少看,只能确定一个部分肯定没有营养。不只没有营养,甚至高度缺乏基本维持健康所需的元素,一如骨骼无法吸收足够的钙质,血液缺乏运输氧气的红血球,那就是东方的新闻。 新闻是东方最弱的一环,无论是国内版还是地方版,四年来除了偶尔有些素质不错的专访之外,内容的质与量一直不见提升,同时阅读几份报纸的人可以轻易做出这样的判断--除了涉及张晓卿收购报业的新闻外,东方的新闻素质和尺度远远不及《星洲日报》。
东方多年来咬紧星洲勾结马华和垄断媒体,通过一篇有一篇的访问、专题和评论宣扬媒体独大和垄断的坏处。可是无可否认,即使四大报合并了,星洲媒体集团的市场占有率高达85巴仙,星洲的新闻素质没有降低,比自翊独立清流的东方更敢于探测敏感地带,在受国内安全部钳制的状况下更敢于把真相曝露出来。
例子随手捏来都是。反对党发动的反对大道涨价示威,为什么星洲能放在全国版,东方只能下地方版?行动党宣布成立雪州选举委员会,星洲大篇幅报导,东方却冷淡处理?2004年大选,《东方日报》的选举新闻一面倒向国阵,《星洲日报》虽然也不中立,但却还能比较持衡处理反对党新闻。
有好几次,《东方日报》在头版刊登了假象讯息。例如说阿都拉的多个政治承诺已经达成,但避谈警务投诉委员会(IPCMC)至今仍未设立;阿都拉在水灾期间乘风破浪去慰问灾民,但不提那只是首相的“一日灾区游”;刊登阿都拉和全国总警长的合照注明他们是“反贪好伙伴”,即使反贪丑闻一件又一件的爆发,两者并没有采取积极的肃贪措施。《东方日报》是让读者疑惑,这份被四大报围堵,好不容易得见天日的报纸,到底是为人民带来真相,还是粉饰太平?
曾耳闻反对党的朋友说,发给东方的文告,每每不登,星洲则多数会登。这是什么道理呢?东方致力反对媒体垄断,可是在处理新闻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戒慎政治垄断?为什么不尽最大的努力刊登反对党的新闻?为什么一个专业的新闻团队没有意识到牢铐媒体的恶法,商人运用政治压力并吞媒体,都是政治垄断种的因,然后有其果?
过去许多人批评《星洲日报》,但若我们把批评星洲的论点用在东方,是一样行得通的。2005年我在《自由媒体》发表的“这正是个需要英雄的年代!--与萧依钊共勉”一文中,令人遗憾的,许多严厉批判也适用于《东方日报》。
“《星洲日报》敢于举出“情义人间,正义至上”这等高度理想的口号,无疑比其它同期报刊进步和“呼唤”理想。但是若目标远大,却毫无实践,那么终将沦为眼高手低的空想主义者。”
“以《星洲日报》今日的表现,萧女士,请告诉身为读者的我,《星洲日报》在重重法令的限制下,如何消极的“设法靠近圆周”,作了什么促进了言论自由的工作?《星洲日报》又如何积极的提出争取本域言论自由的意见如废除出版和印刷法令等等并身体力行?”
东方没有“正义至上,情在人间”的显著箭靶予人攻击,可是他一直以来的形象就是“和星洲对着干的报纸”,对着干的对手道德光环可说只高不低。论实践,《东方日报》连“设法靠近圆周”也无法做到,遑论推动废除法令?
很可惜的,在批评星洲垄断的同时,东方不仅无法证明星洲堕落,还曝露了自己只说不做的窘态。 一些从南洋商报和中国报过渡《东方日报》的资深报人如古玉梁、黄明来、潘友来、叶月楣、林伟强等,如果今天他们无法证明《东方日报》的编采团队更优秀,新闻尺度更大素质更佳;许多为他们的遭遇感到不值的关心者,许多期待他们表现的华社诸公,许多从四大报改订东方的读者,他们的支持换回来的不是报纸的品质,而是报纸的正义外衣,岂不悲乎?
政治新闻方面,还有一个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东方辟了一个版位,把在朝在野政治人物的文告和短讯意见放在一起,无视不同议题可作不同的新闻处理,加以实地访问和调查,就可翻反映民声和创造社会舆论。这些应该是新闻作业的基本常识。东方吸收了许多《中国报》和《星洲日报》的资深编采人员,如此不专业的做法,的确耐人寻味。
民间社团新闻比较少地雷,可是东方的表现同样令人失望。我在新山的时候,一个华团领导人在我面前说过:“东方实在不行,文教新闻太差了,我订了东方,后来又看回星洲”社团发文告给东方,也有一些莫名其妙不予刊登,听说是版位不够。这个理由有没有逻辑性可言?东方的发行部职员要如何说服中文报读者“垄断的报纸新闻多版位也多,没被垄断的报纸不足新闻少且版位少”?
数个月前,渔民罢捕,政党火上添油,东方国内版和其他中文报没有不同,“据实以报”让民愤不只烧着了渔业局,也羞辱读过调查性新闻报导的新闻工作者。批判渔民无理罢捕的第一把声音,很欣慰的来自东方。可为什么先由名家版,后由专题版刊出,国内版无动于衷?有天我人在槟城,东方北马版刊登槟城消费人协会发表的一篇文告,大意是不认同罢捕,呼吁大家关心鱼产的逐渐减少的事实。当媒体变成渔民的传声筒,这样一把清醒的公民团体的异议声音,竟然被安置在地方版,真是读者的不幸。
社会民生新闻方面,我听过不只一个朋友说过东方的新闻血腥暴力,其中一个说不能让孩子看,又不愿买四大报,所以宁可转订《星报》。 凡此种种,显示东方的新闻把关人(选稿下版的编辑)能力不足,既没有媒体作为第四权,为民喉舌,面向国家机器的自觉;也没有平衡报导反对党和民间的新闻,让读者获取客观中立,听到不同角度的声音。
传言东方内部即将重组,启德行老板应该以新闻素质为改组的准绳,要求新的掌舵人一定要交出成绩,不要像咱们的包青天一样只说不做。如果最终B取代A但报纸路线一样,报纸品质没有提升,对读者或业主启德行都没好处。
我在《审思媒体黑暗期》这篇文章中说过:: “……公民社会需要媒体的同时,媒体也需要公民社会,这种互利关系是双方共同协议维持的。报纸需要社会新闻来增加可读性,须要评论文章针砭时事回应世局,须要社团活动来丰富新闻内容;也须要意见领袖的言论与最新课题做意见交锋……”报纸如果做不好公民社会这一块,政治部分又乌烟瘴气,可谓休矣。 一份好的报纸,其报社要选能择贤,任用优秀及有愿景的编辑与管理团队,才能改良新闻品质,满足读者的需求。否则即使有些版面表现优异,出来的形象将是摇摆不定,甚至是负面多于正面的。
另一点,《东方日报》要创造中文报的新颖文化,就不该只局限在形式上的改变,例如每则新闻放上记者名字和相片。《东方日报》的待遇与福利不佳,是众知皆闻的,起薪低加薪也低,没有医疗福利等等,使东方的职员流动量大,可参阅《独立新闻在线》的“马儿跑,马儿不吃草”专题系列。
如果启德行打算为东方注入新的文化气息,就应该大刀阔斧改革中文报业跟不上时代的穷文人办报思想,以高薪和优渥的福利留住人才,这个道理放诸四海而皆准,报界也不例外,只有好的粮草和伯乐,才有千里马呀。举例,《星报》员工的待遇是行内翘首,报份也是英文报第一,岂不是一个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