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的其他作品
mk-logo
专栏

还记得谁是阿布沙玛吗?

阿布沙玛就是我在《马来族共产党人的抗日回忆》一文中所提过的3位我国马来族抗日志士之一。今年79岁的他还健在, 目前住在泰南的苏基林和平村, 安享晚年。

反映历史的缩影

阿布沙玛的人生经历迂迴曲折, 也很多姿多采, 可说是在漫长和荆棘满途的我国独立斗争史上的一个缩影。

在马来亚共产党於1989年12月2日与马泰政府签署《合艾和约》后, 阿布沙玛便决定将自己从13岁开始的一生奋斗经历以文字和照片记录下来, 为新一代的各族子弟提供各族先烈先辈以血泪争取国家独立的另一面历史参考材料, 以重建一部以本土各族人民为主体的, 完整的和有延续性的我国独立斗争历史。他的马来文原版回忆录 Sejarah Dan Perjuangan Kemerdekaan 终于在1996年完成, 由香港的南岛出版社出版, 而今年初, 该本回忆录也由吉隆坡的21世纪出版社翻译成中文版《历史与独立斗争 》发行。

阿布沙玛不是文豪, 也不是在象牙塔里修史的知识份子, 更从来没有如此自诩, 所以, 任何人若以文学或学术历史规格评审《历史与独立斗争》, 最终显示出来的恐怕会是学究的迂腐。换句话说, 令阿布沙玛感到光荣的不是从旁诠释历史, 而是参与改变历史。

虽然《历史与独立斗争》和陈平的《我方的历史》或张天带 (张佐) 的《我的半世纪》一样, 都是以第一人称的自传, 其中包含很多个人生平与经历的感性自述, 然而, 由於作者参与过改变历史, 书中也必然穿插了不少他对本土具体历史各个时代或阶段或形势的理解。

阿布沙玛的《历史与独立斗争》跟陈平的《我方的历史》或张天带 (张佐) 的《我的半世纪》的不同之处就是, 前者自述的历史背景起源於以马来同胞聚居的马来亚半岛东海岸乡区, 而后两者则从西海岸华人为主的城镇出发, 踏上他们人生奋斗的征途。

加强认识乡区风土人情

所以, 《历史与独立斗争》一书可说有助於我们更加深入认识华人为主的城镇以外的乡区风土人情和另一个人文环境里普罗大众的喜怒, 哀乐与爱恨。同样的, 如果陈平的《我方的历史》或张天带 (张佐) 的《我的半世纪》或卡迪卡素夫人的《悲悯阙如》等著作能译成马来文, 那也肯定有助於清除英殖和日帝政权在我们的乡土上所遗留下来的种族主义思想或观念毒素。

《历史与独立斗争》作者阿布沙玛於1926年2月出生在彭亨州淡马鲁镇附近的士文丹区, 年幼时接受马来文和阿拉伯文启蒙教育。他在约12岁那年, 也就是1938年,加入了彭亨州的马来人协会 (Persatuaan Melayu Pahang) 和笔友会 (Sahabat Pena)。该两个协会是马来同胞在英殖民地时代后期开始凝聚现代民族意识的众多先行组织其中两个。

马来青年联盟

翌年, 阿布沙玛也参加了马来青年联盟或 Kesatuaan Melayu Muda (简称 KMM) 的活动。马来青年联盟是一个以受马来文和阿拉伯文教育的马来人平民为社会基础的全马性反殖政治组织, 其纲领也包含反封建和反贵族成份 。据赛胡先阿里博士向笔者证实, 巫统创党元老之一兼前副首相敦嘉化峇峇年轻时, 也参加过马来青年联盟的活动。

不过, 马来青年联盟在日帝发动太平洋战争问题上出现政治战略上的分岐, 其中一部份受 “ 大东亚共荣圈” 口号和日帝特务的甜言蜜语误导, 以为可借助日帝势力铲除英殖, 实现马来亚的独立, 而另外一部份则选择走上抗日的道路。后者包括后来分别成为马来亚共产党中委与主席的拉昔曼丁和阿都拉西迪, 而他们也在战前参加过马来青年联盟的活动。

在中国和马新两地的华人社会, “ 大东亚共荣圈” 口号和日帝特务的甜言蜜语也制造了一些以汪精卫伪南京政权马首是瞻的媚日亲日势力或组织, 企图以华制华, 分化国共的抗日联合阵线。

据阿布沙玛在《历史与独立斗争》中说, 他接受其表兄东姑穆哈末的意见, 於1940年2月参加了英殖政权在1930年成立马来联邦义勇军, 並於1941年12月8日被派往吉兰丹州的哥打峇鲁沙白海滩, 参与马来亚保卫战的第一役。我在《马来族共产党人的抗日回忆》一文中已描述过他在整个日治时期的经历, 但是, 书中当然还有更多的自述, 最好还是留给读者们自己去在阿布沙玛走过的人生道路上两旁 “探险” 。

阿布沙玛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並没有停止政治活动, 相反的, 他和许许多多的各族青少年一样, 积极地投入另一场在亚洲与非洲风起云涌的争取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运动。为了尝试通过和平与民主的途径, 实现时代的理想, 阿布沙玛在1946年底参加了刚成立的巫统淡马鲁分部並出任青年团委员。但是, 他很快地对英殖当局失望, 最后於1948年5月加入马来亚共产党。

1948年6月20日, 英殖当局在全马宣布其所谓的 “紧急状况” 或 “紧急法令”, 阿布沙玛这位前英殖政权的马来联邦义勇军和退役的人民抗日军也成为被前盟友追捕的数以千计各族对象之一。最后, 阿布沙玛被迫上梁山, 加入了各族武装反殖的队伍。

珍贵独立斗史料

《历史与独立斗争》从这里开始记录阿布沙玛的另一场游击战经历, 直到马来亚共产党於1989年12月2日与马泰政府签署《合艾和约》后为止。在第十一章中, 阿布沙玛透露了前副首相敦嘉化峇峇和马来亚共产党主席阿都拉西迪之间在1987年的通讯, 开启和平的进程。

《历史与独立斗争》也载登了一些很少看过的照片, 包括阿布沙玛和阿都拉西迪等人在中国登上了万里长城的合影。

《历史与独立斗争》可说一部非常珍贵的国家独立斗争史史料。

不过, 如果在读完阿布沙玛的《历史与独立斗争》后还意犹未尽的话, 你就应该继续购读由阿布沙玛的同志应敏钦所编撰的《第十支队与独立 - 荆棘满途的马来亚民族斗争史》。该本书也是由马来文原版翻译成中文, 於今年在吉隆坡由策略资讯研究中心出版。

《第十支队与独立 - 荆棘满途的马来亚民族斗争史》和《历史与独立斗争》不同的地方是后者属于个人回忆录种类, 而前者则是一支游击队长达40年的团队战史。第十支队即是於1949年5月21日在彭亨州淡马鲁镇附近加流区, 由马来族武装反殖力量成立的马来亚民族解放军第十支队。

《第十支队与独立 - 荆棘满途的马来亚民族斗争史》记载更多鲜为人知的马来族马来亚共产党人的生平, 经历与事迹。

我想, 只有读完后消化了这些书的人才算有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和平衡的政治思维。


关注《当今大马》WhatsApp频道 随时接收新闻推送。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