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露个别政党动员力
这起事件的另两个陪跑的大配角,即:巫青团与土著权威组织(简称土权会),由一开始志在互别苗头的阵势,到后来的色厉内荏,乃至阵前的银样腊枪头——巫青团以小众赴会;土权会则虎头蛇尾托称麾下成员将改为“个别闲荡”云云,整个过程的演变,其实已或多或少暴露出个别党团的组织力与动员力。
尽管净选盟的核心领导否认这次的抗争游行受到民联的驭御,然而民联三党:公正党、回教党与行动党的全力动员与主导,实不难令人看出端倪。
失德领导无力批评
平心而论,在任何民主社会里,人民要争取公平自由的干净选举诉求,乃毋庸争议的基本公民权利。它不应被视为在野党的专利,可问题的徵结是:标榜中立公正的选委会在处理有关诉求时,显然处于被动;执政党亦碍于在野党在此议题上已占尽先机而置身事外;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反对党在大肆质疑2008年大选的公正性之余,却也始终不见有任何一位麾下的国州议员提出请辞,以示抗议。
这种难以令人信服的现象,曾由华基执政党的某位失德的领导以“政治道德”为由,率先出言讥讽,惟不得要领,相信与本身失德的丑行不无关系,毕竟议论政治道德者不能完全罔顾自身的道德基础。所谓言教不如身教,恰好就成了这一幕的最佳写照。
反游行宣导适得其反
既然民众普遍不见检视反对党议员在质疑选举不公之余的去留动向,在野党当然更是信心倍增,乾脆把本身在下届大选前的暖身造势,绑上了净选盟的净选诉求。对他们而言,这既可测试民意,亦可在选前检测演练本身的组识与动员机制。
反观执政当局的因应策略,709大游行之前,主流媒体铺天盖地的反游行宣导,天天不忘对民众耳提面命不宜参与,实则倒成为了这次上街抗争的最佳宣传,切切实实是引发了反作用。这次主流媒体面对新媒体如:面子书、推特(或微博)、电邮、短讯等的搏奕考验,孰强孰弱,可说是立见高低。
事实上,朝野角力的层面并不止于此。在审批净选盟709大游行的申请过程中,其主席安美嘉在觐见元首之后,原先已放软身段,并称已获纳吉首相的首肯,把上街游行改为室内集会云云。这本不失为一个明智的解套方案,一方面既不因禁足游行或集会,而让执政当局背上违反宪赋集会权利的恶名;另一方面亦可将可能产生的扰民疑虑减至最低水平。
朝野斗智斗力博弈
然而这本可让双方均能体面地各取所需的契机,却在横生枝節之际一纵即逝。霎时间,净选盟的合法性争议及默迪卡体育场拒租的问题都相继浮上台面,最终成为执政当局拒发集会准证的理由。
明显得很,净选盟与民联三党已做好了两手准备。执政当局应该意识到这不单涉及警方维持治安的考量,同时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政治角力,既斗智也斗力。“斗智”既已展现在媒体战线上的博弈,也同步延烧到国外的大马侨社;“斗力”则有意无意被民联刻划成是公权力与民众力量的对峙。
需争取“沉默”社群
709之前警方所设置的围城路障,因扰民而引发的民怨,即是公权力带给执政党失分的其中一个例证。与此同时,所谓“见黄即抓”的面子书笑话,一经投射在现实遭遇中,很快也无限上纲,成了燎原的星火,在坊间则更具杀伤力。
709大游行后,纳吉首相发表谈话,把反对街头抗争的希望寄托在沉默的大多数。显而易见,他乃着眼于中间选民的向心力,不希望这次事件的后续发酵会影响下届大选选情。这种政治考量虽嫌稍晚但可以理解。
或许,他麾下的国阵诸党,当务之急应该是以行动展现诚意来争取这一“沉默”的社群。任何光以族群属性来估计选前支持度的惯性作业模式,非但难于与时俱进,在运筹惟幄上甚至还会差之亳厘,失之千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