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马来西亚的领袖和国人的所做所为往往总是很精神分裂的:讲的是一套,做的是半套。庄迪君博士当年自序《令伯可以做》时,就曾借用教育的选择示范了部分的画面:
“陆佑办尊孔学校是给阿斗的儿女读的,他的儿子陆运涛是标准的英国绅士尖头鳗;叶亚来的子孙黄早和华人社会脱节,叶氏宗祠的一位老前辈告诉我,叶亚来的孩子都是读红毛书的。”
搞清楚了这种由来已久的集体精神分裂症,一旦回顾九年前的那一场曾经惊天动地的528报变,我们就能轻易明白当年的那些演绎,为何也前后拉锯得如此不可思议。
本来,按照规律,收购当然具有一定程序;不过,2001年6月19日《时代报》特派记者报道八位党同志在吉隆坡明阁酒店举办汇报会,陈仪乔博士当时公开透露了收购一家报馆的过程,事情还真有点蹊跷:
“中央委员会在决定收购事件时,并没有任何的资料参考,桌上只放有两张白纸。”
正是桌上的这两张白纸,决定了一个马来西亚的新闻自由评价;乃至翁诗杰当时因此自嘲:“这两张白纸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无字天书”,而这“无字天书”竟然能够参悟出这么多的道理。念了这么多年的书,我还自叹不如呢!”。
翁诗杰自叹不如或否,时至今日,沧海桑田,往事如烟,往事又不如烟,八位党同志一早各分东西;一如“反对马华公会收购南洋报业工委会”2001年5月31日留下的那则文告所提出的建议,其实纯供存档而已:
“我们呼吁全体国人以以下行动全面抵制这32个马华中委和其他支持收购行动的马华领袖:(1)不邀请他们出席、主持或参与任何活动;(2)不参与任何他们主办、主持甚至参与的活动;(3)在来届大选中唾弃他们。”
说是那样,有谁最后挺身杯葛了位高权重的马华领导呢,何况“在来届大选中唾弃他们”?我们点算了报变之后2004年以及2008年的两次大选议员,心中自有标准答案。
不唯这样,当监管《南洋》报社的洪松坚先生荣膺最高元首陛下华诞封赐JMN勋衔,华团中人还是很厚道地应景地在2003年6月12日的《南洋商报》新雪隆全版广告“至诚恭贺”一番。
追忆历史的这一幕幕,我不得不怀疑,2010年5月28日这一天,到底还有几人还会记得当初投票支持马华公会收购这一匹布长的中委名单,曾有这32个响当当的名字,曾经精神奕奕地告诉我们我党非但眼光独到而且路线正确。
难怪蔡细历也开始很聪明地 避谈 让出南洋报业的尴尬,不然,低头一看排名No.12的自己,惦起两张白纸决定528想起〈振兴马华公会团队真精神〉的纸上谈兵,想必再也不能尖头鳗了:
(1) 林良实
(2) 黄家定
(3) 冯镇安
(4) 黄燕燕
(5) 陈祖排
(6) 植廉贵
(7) 黄家泉
(8) 石清霖
(9) 曹智雄
(10) 陈财和
(11) 何仁德
(12) 蔡细历
(13) 韩春锦
(14) 刘衍明
(15) 龙仕祥
(16) 林时清
(17) 刘文丰
(18) 曹德安
(19) 黄思华
(20) 姚再添
(21) 马兴松
(22) 傅润添
(23) 黄锦鸿
(24) 邱励兴
(25) 林祥才
(26) 何掌醒
(27) 黄雅兰
(28) 郭家骅
(29) 梁邓忠
(30) 姚长禄
(31) 林美娇
(32) 周美芬